古文選讀:《貞觀政要》(十一)

陸志仝


【正見網2007年10月23日】

以下古文選自《貞觀政要·論尊敬師傅第十》:
貞觀六年,詔曰:“朕比[注1]尋討[注2]經史,明王聖帝曷嘗[注3]無師傅[注4]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師[注5]之位,意將未可,何以然?黃帝學大顛,顓頊學錄圖,堯學尹壽,舜學務成昭,禹學西王國,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王學虢叔[注6]。前代聖王,未遭此師,則功業不著乎天下,名譽不傳乎載籍。況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聖人,其無師傅,安可以臨兆民者哉?《詩》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夫不學,則不明古道[注7],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師之位。”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上智之人[注8],自無所染,但中智之人無恆,從教而變,況太子師保[注9],古難其選。成王幼小,周、召為保傅。左右皆賢,日聞雅訓,足以長仁益德[注10],使為聖君。秦之胡亥,用趙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誅功臣,殺親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惡,誠由近習。朕今為太子、諸王精選師傅,令其式瞻禮度[注11],有所裨益。公等可訪正直忠信者,各舉三兩人。”

貞觀十一年,以禮部尚書王珪兼為魏王[注12]師。太宗謂尚書左僕射房玄齡曰:“古來帝子,生於深宮,及其成人,無不驕逸,是以傾覆相踵[注13],少能自濟[注14]。我今嚴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驅使,甚知剛直,志存忠孝,選為子師。卿宜語泰,每對王珪,如見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師道自處,時議善之也。

貞觀十七年,太宗謂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曰:“三師以德道人者也。若師體卑[注15],太子無所取則。”於是詔令撰太子接三師儀注。太子出殿門迎,先拜三師,三師答拜,每門讓[注16]三師。三師坐,太子乃坐。與三師書,前名惶恐[注17],後名惶恐再拜。

注釋:

[注1] 比:“比”在此句中當副詞,近來的意思。此用法又見於《呂氏春秋·先織》:“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
[注2] 尋討:指尋究探討。此用法又見於東漢·袁紹《與公孫瓚書》:“足下曾不尋討禍源,克心罪己。”
[注3] 曷(音何)嘗:何嘗。見於《莊子·胠篋》:“曷嘗不法聖人哉!”在古文中“曷”也可以單獨用來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豈”、“難道”;如《後漢書》:“禮雲禮雲,曷其然哉?”
[注4] 師傅:宋代及宋代以前典籍中的用法意思有兩個,1. 老師的通稱。如《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興業,咸為師傅,崇仁厲義。”2. 總稱輔導太子的官名,包括太師、太傅、太保(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三孤,從一品)。宋代以後特別是在元、明時期的一些戲曲及小說中,“師傅”二字還常被用來表示“對僧道的尊稱”、“對衙門中吏役的尊稱”、“對有專門技藝的工匠的尊稱”。
[注5] 三師:北魏以後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北魏以前稱三公。
[注6] 虢叔:又稱虢(音國)公,季歷(周王)第三子,周文王之弟,周武王之叔,西周初年由周武王封於西虢(今陝西省寶雞市)。本文所述的這些上古帝王的師傅之名,在一些典籍中記載亦有些不同,如《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記載:“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禹學於西王國。”而《韓詩外傳·卷五》記載:“臣聞黃帝學乎大墳,顓頊學乎祿圖,帝嚳學乎赤松子,堯學乎務成子附,舜學乎尹壽,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貸乎相,文王學乎錫疇子斯,武王學乎太公,周公學乎虢叔,仲尼學乎老聃。”
[注7] 古道:泛指上古時期的文化禮儀、道德風尚等。見於漢·桓寬 《鹽鐵論·殊路》:“夫重懷古道,枕籍《詩》《書》,危不能安,亂不能治。” 唐·韓愈《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 宋·文天祥《正氣歌》:“風簷(音言)展書讀,古道照顏色。”等。
[注8] 上智之人:“上智”指大智慧。見於《孫子兵法·用間》:“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及《韓非子·有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上智之人亦可指聖人。
[注9] 師保:指太子的師傅。亦可稱為保傅。
[注10] 長仁益德:“長”指增長;“益”指有益於。“長仁益德”意思是使仁義道德增長。
[注11] 式瞻禮度:“式瞻”本文指效法。“禮度”指禮儀風度。
[注12] 魏王:李泰(西元618―西元652),字惠褒,太宗第四子,長孫皇后所生。少善屬文,工書法。武德三年(西元620年)封宜都王,貞觀二年(西元628年)改封越王,十年徙封魏王。太宗以泰愛好文學,特令就府別置文學館,任自引召學士。泰撰《括地誌》功畢,詔令付秘閣。貞觀二十一年進封濮王。永徽三年,薨於鄖鄉(今湖北省鄖縣),年三十有五。
[注13] 傾覆相踵:相繼滅亡的意思。相踵,比喻一個接一個。
[注14] 自濟:自己幫助自己。本文指自強自立。
[注15] 體卑:指身份低下。
[注16] 每門讓:指每逢進門時禮讓。
[注17] 惶恐:“惶恐”二字用於表示謙恭的用語始於唐代。唐代以前的文選中常見表示恐懼、驚慌。如《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者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甚惶恐。”及《北史·長孫儉傳》:“客人惶恐不敢仰視。”元代以後,“惶恐”二字亦用來表示慚愧、難為情。比如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一折:“說也惶恐,因為貧難,無以度日,要尋我妹子討些盤纏使用。”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術惶恐無言,命斬進讒之人,以謝孫堅。”

全文大意:

貞觀六年,太宗皇帝下詔書說:“我近來研究經史發覺,聖明的帝王哪一個沒有師傅呢?先前所上奏的法令中沒有見到設立三師職位的提議,我認為是不對的。為什麼呢?黃帝曾向大顛學習,顓頊曾向錄圖學習,堯曾向尹壽學習,舜曾向務成昭學習,大禹曾向西王國學習,商湯曾向威子伯學習,周文王曾向子期學習,周武王曾向虢叔學習。前代的聖王如果不曾受這些老師的教導,他們的功業就不會在天下顯赫,他們的聲名也不會在典籍中記載流傳。何況我承接於歷代帝王之後,智慧比不上聖人,如果沒有師傅的教導,怎麼能夠統率億萬百姓呢?《詩經》上不也說:‘不犯錯,不忘本,一切按照老規矩辦事。’如果不學習,就不明白古代的文化禮儀、道德風尚等治國之道;不明白這些而能使天下達到太平,是從來不曾有過的。應當立即頒布法令,設立三師的職位。

貞觀八年,太宗皇帝對身邊的大臣們說:“聖人不會沾染什麼惡習;但智慧中等的人其品德很難保持不變,會隨著所受的教育而改變。何況太子的師傅自古以來就很難選擇。周成王年幼的時候,周公旦和召公擔任他的師傅。周成王的周圍都是賢臣,他每天耳濡目染,接受良好的教育,仁義道德日益長進,最後成了聖明的君主。秦朝的胡亥,任用趙高做他的老師,趙高教給他的都是苛刑峻法,等到秦二世胡亥繼位,誅戮功臣,屠殺宗族,殘暴不止,很快就滅亡了。因此人的品德的善惡,都是後天學習而形成的。我如今為太子及諸王精心挑選師傅,讓他們效法師傅的禮儀風範,並從中受益。你們可替我尋訪正直忠信的人,每人舉薦三兩個人來。”

貞觀十一年,太宗皇帝任命禮部尚書王珪兼任魏王李泰的師傅。太宗對尚書左僕射房玄齡說:“自古以來,帝王的兒子生長在深宮當中,到他長大成人之後,沒有不驕奢淫逸的,並因此而相繼敗亡,很少能夠自強自立。我如今要對子弟嚴加管教,想使他們都能得以保全。王珪長期以來為我任用,我深知他性情剛毅正直,為人忠孝。所以選他做王子的師傅。你應當告訴李泰,每當遇到王珪就要像見到我一樣,應該多加尊敬,不得怠慢。”王珪也按照做師傅的準則要求自己,當時的輿論都認為他做的很好。

貞觀十七年,太宗皇帝對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說:“三師是用德行教導太子的人,如果三師的地位太低,太子就無法效仿。”於是,詔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師的禮儀制度。太子必須出殿門迎接三師,太子應先拜三師,三師答拜後,每道門都要讓三師先進。三師坐下後,太子才可以就座。給三師的信,開頭要寫上‘惶恐’二字,最後還要寫‘惶恐再拜’之辭。”

評講:中國古代的帝王將相及普通百姓都非常尊敬師傅。根據《禮記》中的規定:國君不以對待臣下的禮節來對待下屬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在祭祀中臣子擔任祭主時;另一種是臣子當君主的老師時。在大學(古代的學堂)的禮儀中,當老師的人即使接受國君的召見,也不必按臣子的禮節面朝北,這是(國君)為了表示尊敬師傅。

從今天選讀的古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太宗皇帝不僅恢復設立三師的職位、教導太子要尊敬師傅,還詔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師的禮儀制度。《禮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凡學之道,嚴(尊敬)師為難。師嚴(受到尊敬)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這段話的大意是:“凡是求學的方法,尊敬師傅是難做到的。老師受到尊敬,然後真理才會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後民眾才懂得敬重學業。”由此可見,師道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學生的應該尊敬老師,才能更好的學到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師父”這個詞。目前學術界有一種說法,認為“師父”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是南唐·尉遲偓《中朝故事》書中用來表示對有技藝者的尊稱;及北宋·王鞏《清虛雜著·補闕》書中用來表示對老師的通稱;其實這兩個意思在“師傅”這個詞中都包含了。而據筆者考證發現,元初修道人的詩文中常見“師父”這個詞。如馬鈺(王重陽的弟子)曾在詞《滿庭芳·重陽真人升霞之前》中寫道:“重陽師父,遇呂真人,養成神內之神。心起慈悲不住,開闡良因。時時出神入夢,化人人、要出迷津。”在詞《桃源憶故人》中寫道:“靈光晝夜常修補,異日功成歸去,得住蓬萊洞府,侍奉吾師父。”元初的譚處端(亦為王重陽親傳弟子)在詞《如夢令》中寫道:“因遇重陽師父,引入全真門戶。慧火煉靈空。不敢胡行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近如一步。”元代的一位修道人(無名氏)在詞《喜遷鶯》中寫道:“甚為明月清風,甚是玲瓏脫灑了。真法告,師父慈悲,提攜點化。”

因此筆者認為,只有對真正傳法傳道、對弟子有再造之恩的老師才能稱為“師父”。那麼,怎麼才算是尊敬師父呢?筆者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應該像古人那樣注重對師父的禮節,更應該完全按照師父說的去做才算是尊敬師父。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