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典故:同心同德

茹之


【正見網2007年12月15日】

「同心同德」出自《尚書•泰誓中》,意思是眾人抱著同一種心願,共同努力。

殷商末年,殷紂王荒淫殘暴,引起了百姓的強烈不滿。公元1066年,周武王興兵伐紂。他來到商郊牧野,舉行誓師。

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拿著有旄(máo)牛尾做裝飾的白色旗幟,用來指揮。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全文分作兩段。第一段痛斥紂王只聽婦人(妲己)的話,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連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讓他們暴虐百姓,導致天怒人怨,最終將招致殷的滅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罰,同時宣布作戰紀律,鼓勵戰士勇猛殺敵。

誓詞中有這樣一段:「紂王雖然有成億成兆的百姓,但都離心離德;我哪怕只有治亂的10名臣子,卻同心同德。紂王雖然有至親之人,可是比不上我有仁人相助。伐紂一定成功。」

誓師完畢,武王與前來的各諸侯軍隊會合,共有戰車四千輛,在牧野擺開了陣勢。紂王聽說武王來攻打自己,也發兵七十萬來抵抗武王。紂王的軍隊人數雖多,卻都沒有心思打仗,他們都痛恨紂王的暴虐,心裡都盼著武王趕快攻進來。武王攻過來後,很多紂王的士兵掉轉兵器攻擊殷紂的軍隊,並給武王做了先導。殷紂大敗。

「同心同德」和「離心離德」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歷史亦在不斷驗證著一個真理:一個政權如果導致百姓離心離德,那麼其覆滅的下場也就為時不遠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