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2月12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1〕曰:「請與孔子適周〔2〕。」魯君與之一乘車〔3〕,兩馬,一豎子俱〔4〕,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5〕。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6〕,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7〕,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8〕,發人之惡者也〔9〕。為人子者毋以有己〔10〕,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11〕。(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注釋】

〔1〕魯君,魯國國君。按司馬遷的系年編排,當指魯昭公。
〔2〕「適」往,到。「周」,朝代名,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後所建,姬姓,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公元前七七○年,周平王向東遷都於雒邑(今河南洛陽)。平王東遷以前史稱西周,東遷以後稱東周。進入東周,周王室日益 衰微,逐漸淪為徒有天下共主空名的末等小國,並經常成為諸侯強國侵犯的對像。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公元前二五六年被秦國所滅。此「周」當指周王室所在地雒邑。
〔3〕與,給,賜。乘,古人稱一車四馬為一乘。
〔4〕豎子,小子,童僕。
〔5〕蓋,大概,大約。老子,春秋時思想家,被奉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6〕竊,竊 取,盜取。此為自謙之詞。「號」,名號,名義。
〔7〕深察,詳察,洞察。「近於死」,接近死亡,指有殺身之禍。
〔8〕廣大,《孔子家語・觀周》作「閎達」,寬廣弘大。
〔9〕發,舉發,揭發。「惡」,邪惡,醜惡。
〔10〕毋,不要。「毋以有己」,不要有自己,指捨身忘己。
〔11〕稍,逐漸。「益」,增益,增多。「進」,進入,進門,此指進入孔門師從孔子。

【白話解說】

魯人南宮敬叔對魯昭公說:「請讓我跟隨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魯昭公給他們一輛車、兩匹馬,還有一名童僕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詢問周禮,據說見到了老子。孔子告辭離去時,老子送他說:「我聽說富貴之人用財物來送人,仁義之人用言語來送人。我不能富貴,只好盜用仁人的名義,用言語來送你,這幾句話是:『一個聰慧又能深思洞察一切的人,卻常遭到困覬、瀕臨死亡,那是因為他喜好議論別人的緣故;學問淵博見識廣大的人,卻常使自己遭到危險不測,那是因為他喜好揭發別人罪惡的緣故。做人子女的應該心存父母,不該只想到自己;做人臣子的應該心存君上,不能只顧到自己。』」孔子從周京洛邑返回魯國之後,投到他門下的弟子就逐漸增多。

【研析】

從史書記載中我們知道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而老子也將他主張的清靜、自然、無為之道贈送給孔子,但孔子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政治家與思想家,自有他自己的主張,他周遊列國,就是想找一個「識貨」的「明君」把他滿腔的理想實現出來,可惜無法獲得當時國君的重用,只好回到魯國將其救世熱忱轉為以教育為職志的偉大思想家。二千餘年來,孔子一直是我中華民族的精神領袖,至今儒家思想、孔孟學說仍深深影響著中華兒女,而「至聖先師」則是大家對他最崇敬的尊稱,這樣看來,孔子當初在政治上的不得志,說不定就是老天的最好安排呢!

【延伸思考】

1. 「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說話是一門高超的藝術,說話者何時說,用何種方式說,又該說什麼,甚至說話者的語氣、態度與當場的氣氛都會影響事情的成效,你認為為人臣、為人子的在向國君或父母提出建言時該掌握哪些原則?
2. 老子講無為,孔子則強調「明知不可而為之」、「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你能說說二者的差異嗎?
3. 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曾說過:當我們真心為對方著想時,對方會被我們感動的落淚。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請與大家分享!
4. 當我們感受到對方對我們的建言是發自他內心的善意時,我們是否比較能虛心接受?你認為「忠言一定要逆耳」嗎?請說說自己的看法!
5. 當我們將要結束某個學習階段時,老師常常送我們幾句「畢業贈言」,同學之間也常常互寫幾句祝福的話來彼此鼓勵,請問在這些贈言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請與大家分享!

【相關資料】

孔子問禮

孔子師徒去拜訪當時管理國家圖書的老子,交換了很多關於禮制的問題,「禮」就是有關於祭祀和日常生活的禮儀。

孔子見了老子,老子對孔子說:「善於經商的人雖然富有但卻像什麼也不擁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個愚笨的人一樣毫不外露。你應該儘快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一點好處。」

有一次老子問孔子讀什麼書,孔子說在讀《周易》,並說聖人都讀這本書。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何要讀它?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孔子說:「精髓是宣揚仁義。」老子說:「所謂仁義,是一種白白惑亂人心的東西,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你看,那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列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你如果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那些仁義有何用,不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可笑嗎?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敗壞人的天性!」

老子又問孔子:「你已經明白道的真義了嗎?」孔子說:「我想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老子說:「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心裡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心中的。」

孔子說:「我研究《詩經》、《書經》、《周禮》、《周樂》、《易經》、《春秋》,講說先王治國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謁晉了七十多個國君,但都不採用我的主張。看來人們是太難說服了!」老子說:「你那「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歷史,你說那些又有何用呢?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陳陳相因的舊東西。是前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腳印和腳印,還能有何不同嗎?」

辭別時老子曰:「富貴的人為人餞行,常常贈送禮物,而仁者則贈送箴言。我沒有富貴,倒是願意仿效仁者,送您幾句話:『一個能深思明察的人,常常遭遇困厄,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緣故;學問淵博的人,常常遭遇不測,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的罪惡。所以為人行事,做子女的應該心存父母,做人臣的應該心存君上,不能只顧本身,存有一己的私念。』 」

孔子從老子那兒回來,三天沒有說話。子貢很奇怪地問是怎樣,孔子說:「我如果遇見有人的思路像飛鳥一樣放達時,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準確銳利的論點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對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樣豪放無羈,我可以用獵犬來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論點所制服。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魚一樣遨遊在理論的深淵中,我可以用釣勾來捕捉他。然而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龍一樣,乘雲駕霧,遨遊於太虛幻境,無影無形捉摸不定,我就沒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見到老子,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像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干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楚國人,曾為周政府守藏室官員,孔子曾向其問禮。現在通行的老子書,都分為上下篇,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的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後人取上篇的「道」和下篇的「德」字,合稱為「道德經」。

老子思想教人柔弱,就能謙下不爭;教人愚魯,就能棄華取實。謙下不爭,就能無我無私;棄華取實,就能反省內觀,最後返璞歸真。儒家也講謙虛,也講反省,只是不如老子講的徹底罷了。

老子思想之所以難被一般人接受,是因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老子卻能看到裡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老子卻能看到反面。所以有了老子思想,中華文化不僅加深了廣度,也增加了深度。同時更使中華文化增加了韌性。

參考書目

1. 史記評林 凌稚隆輯校 地球出版社 民國81年 台北
2. 史記今注 馬持盈注 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輯委員會主編 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3. 孔子生平與學說 王儒松著 台灣書店印行 民國80年 台北
4. 孔子思辯方法評論 譚宇權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民國79年 台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