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1月25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1〕,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2〕,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3〕,吾豈得而食諸〔4〕!」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注釋】

〔1〕君君:第一個「君」,為名詞,指國君;第二個「君」為動詞,意為像國君的樣子。「君君」意即國君要像個國君的樣子。以下「臣臣」、「 父父」、「 子子」句式結構同。
〔2〕信:真的,果真。
〔3〕雖:即使,縱然。「粟」,糧食。
〔4〕諸:「之乎」的合音。

【白話解說】

齊景公問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國君要像個國君,臣子要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景公說:「對極了!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個國君,臣子不像個臣子,父親不像個父親,兒子不像個兒子,縱然有再多的糧食,我怎麼能吃得到呢!」

【研析】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於君道,為臣者要符合於臣道,為父者要符合於父道,為子者要符合於子道。因此,孔子對於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掃「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 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孔子因齊景公失政,君臣父子間都不在正道上,所以暗示景公要修明人倫,此乃為政根本之大經也。

【延伸思考】

1.依禮而行,善儘自己的本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則社會井然有序。目前社會亂象不斷,請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角度,來剖析這個社會的問題。
2.中國傳統文化從稱謂中,能明白彼此之間的關係、輩份。西風東漸之後,師生、父子、朋友之間相處,或稱兄道弟或劍拔弩張的狀況時有所聞。對於這種現象,你有什麼看法?

【相關資料】

孔子不與魯哀公談心情

弘毅

魯哀公對孔子說:「我今天有些空閒,讓我跟您談談我的心情吧。」

孔子容色為之一變,避開席位說:「君主不可以向下臣談論心情,這樣就會君主不像君主了。還是讓我們談一下怎麼治理國家吧。」

魯哀公說:「很好,那就請先生講講吧。」

孔子說道:「在治理國家方面,虞舜可以說是榜樣了。他憑藉高尚的道德承襲了堯的王位,他制定禮規,發散聖德,北方邊遠的少數民族都前來歸順。南方的交趾接受安撫,從東到西,日月出入的廣大範圍內,沒有人不聽從他的號令。」

孔子接著說:「那時人民心明眼亮,都能闡明虞舜的德教,使之通達於四方,四方之外的肅慎、北發、渠搜、氐、羌競相歸順。虞舜之後大禹繼起,他根據天意行事,修明道德,發揮才幹,人民都能闡發他的德教,使之通達於四方,四方之外的那些地方又都競相歸順。」

「大禹去世後,傳了十七代便是夏桀。桀不遵循先王聖明的教化,沉醉酒色,政治悖亂,大肆興修宮室、建築高台,害瘧人民。民眾憂愁的快逃走了。於是商湯繼起,他不忍心看見天下的人民遭受殺戮,便接受天命做了天子。他繼承了大禹的德政並續修虞舜的事業,輔助上天,終於又使人民喜悅,四方之夷前來歸附。」

魯哀公神色凝重的說:「先生教給我的這些為政之道簡直太偉大了!但是先生所列舉的這些聖王的德教,很難做到啊。」

孔子說:「沒有什麼困難的,善於管理政事的人,要使在近處的老百姓感到喜悅;對待遠方的人,要親近他們,使他們前來投奔。如果能夠做到這些的話,也就夠了。」

中華傳統文化雖然也劃分華夏和夷狄,但是並不是從民族上進行劃分,而是以文化上的先進與否進行的劃分。這樣劃分的目地不是要將他們視為異族之後而拋棄,或者是用武力來征服,而是要用修文德的方法使他們自己前來歸附,從而使他們在文化上也得到進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