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七律(十一)答李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8月10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dá lǐ dān
答李儋

wéi yìng wù
韋應物

qù nián huā lǐ féng jūn bié,jīn rì huā kāi yòu yì nián。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shì shì máng máng nán zì liào,chūn chóu àn àn dú chéng mián。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shēn duō jí bìng sī tián lǐ,yì yǒu liú wáng kuì fèng qián。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wén dào yù lái xiāng wèn xùn,xī lóu wàng yuè jǐ huí yuán。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ㄉㄚˊㄌㄧˇㄉㄢ
答李儋

ㄨㄟˊㄧㄥˋㄨˋ
韋應物

ㄑㄩˋㄋㄧㄢˊㄏㄨㄚ ㄌㄧˇㄈㄥˊㄐㄩㄣ ㄅㄧㄝˊ,
去年花裡逢君別,
ㄐㄧㄣ ㄖˋㄏㄨㄚ ㄎㄞ ㄧㄡˋㄧˋㄋㄧㄢˊ。
今日花開又一年。
ㄕˋㄕˋㄇㄤˊㄇㄤˊㄋㄢˊㄗˋㄌㄧㄠˋ,
世事茫茫難自料,
ㄔㄨㄣ ㄔㄡˊㄢˋㄢˋㄉㄨˊㄔㄥˊㄇㄧㄢˊ。
春愁黯黯獨成眠。
ㄕㄣ ㄉㄨㄛ ㄐㄧˊㄅㄧㄥˋㄙ ㄊㄧㄢˊㄌㄧˇ,
身多疾病思田裡,
ㄧˋㄧㄡˇㄌㄧㄡˊㄨㄤˊㄎㄨㄟˋㄈㄥˋㄑㄧㄢˊ。
邑有流亡愧俸錢。
ㄨㄣˊㄉㄠˋㄩˋㄌㄞˊㄒㄧㄤ ㄨㄣˋㄒㄩㄣˋ,
聞道欲來相問訊,
ㄒㄧ ㄌㄡˊㄨㄤˋㄩㄝˋㄐㄧˇㄏㄨㄟˊㄩㄢˊ。
西樓望月幾回圓。
  
【作者】

韋應物,唐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生於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卒於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左右,享年約九十多歲。他是唐朝代宗大曆年間(766--779)有名的詩人,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少年的時候曾經以三衛郎的身份侍候過唐玄宗。擔任過江州、蘇州刺史,因之人稱“韋江州”或“韋蘇州”。他的詩以寫山水田園最為人稱道,和陶潛相近,世人並稱“陶韋”,著有《韋江州集》十卷收錄在《全唐詩》中。

【注釋】

(1)李儋:李儋,字符錫,韋應物的好友,常有詩文相互應答。
(2)茫茫:模糊不清,此指世事的複雜迷茫。
(3)黯黯:心神暗淡,情緒低落的樣子。
(4)田裡:故園、鄉裡,此指歸田隱居。
(5)邑:城市。古時地方區域,大者為都,小者為邑。此處指滁州。
(6)流亡:四處逃亡,流離失所。
(7)愧:慚愧。
(8)俸錢:官員的薪資。
(9)問訊:問候。
(10)西樓:西邊樓閣,此指蘇州觀風樓,唐時稱西樓。

【語譯】

去年在春花裡與你分別,今天春花盛開又過了一年。人世間的事迷茫多變,難以預料,滿懷春愁的我,黯然神傷的獨自入睡。因為身體多病,更想辭官退隱田園,但是任職的地方還有流離失所的百姓,我真是愧對國家俸祿啊!聽說你要來看望我,我到西樓上天天盼望你的到來,不知看過幾次月圓了。

【詩中有話】

這首是韋應物寫給好友李儋的贈答詩,當時李儋任殿中侍御史,在京城長安與詩人分別後,韋應物出任滁州(今屬安徽)刺史,期間李儋曾托人問候,次年春天詩人寄贈此詩以答李儋。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春,韋應物調任滁州刺史,同年十月,長安發生兵變,德宗逃往奉天(今屬陝西),朱泚稱帝,興元元年(784年)五月才收復京城長安。就任這一年中,韋應物親身接觸到百姓生活的困苦,加上國家衰弱、朝政紊亂,深感憂慮。派人北上打探消息,也還沒回報,感到世局一片迷茫,難以預測,雖處在生機盎然的春天,卻是滿懷愁緒的孤單成眠。身體多病而想辭官歸隱,無奈地方還有流亡的百姓需要照顧,所以進退兩難。詩中“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備受讚揚,北宋范仲淹讚嘆此為“仁者之言”,南宋朱熹盛讚“賢矣”,視為聖賢所言,可見後世對他思想品格的推崇。

韋應物少年時任三衛郎,為唐玄宗的近侍,仗著皇帝恩寵而橫行霸道。十九歲時安史之亂爆發,六年後玄宗去世,失去依靠的他開始感到生活的艱難。四十二歲因病辭官,住到“善福精舍”,四年後才出任滁州刺史。生活中的大起大落,加上身體多病,退官歸隱的念頭越來強烈,也使他逐漸走入了修煉之路,開始學習道家的清淨無為,淡泊名利。從他的詩作可知,他終於了解人世間的眾多牽絆都起因於對“情”的執著,雖然太晚悟到這點,但他依從道家的法理修煉,在各種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寂靜,清淨自在的了結這虛浮的人生。(注1)

因為“邑有流亡愧俸錢”的責任感,還不能辭官,但修煉後他還有另一番見解。只要不被當官的執著心所牽累,身處喧鬧之地,道心依舊幽然清淨。(注2)有時山中僧人來訪,眼前正堆滿了公文。兩人來處看似不同,其實喧鬧或清靜的環境都可成為禪境。(注3)當“情”放空了,自然心生淡泊,無所追求,心境轉為寂靜,塵俗妄念自然也消失了。人世的經歷難道不是修道的好機會嗎?所以不必厭棄過程中走過的痕跡。(注4)

修煉不容易,不脫離世俗的修煉更是艱難,但越複雜的環境,越能考驗一個修煉人的道心是否堅定。韋應物常以神仙故事或修煉故事激勵自己精進不停,在詩中他曾提到三兄弟的修煉故事。從前有三個兄弟在深山茅屋中讀仙經修煉,仙人變成白鹿考驗他們,兩個弟弟和白鹿玩了起來,哥哥不為所動,心神專一的繼續誦讀,終於修煉成神仙,可憐那兩個弟弟仰天痛哭,差之毫厘,卻失去千萬年的機緣。(注5)

韋應物從少年的放蕩不羈,到修行後的改過向善,成為有仁德的人,繼而精進不懈,終於名列仙班。(注6)當初“西樓望月幾回圓”的執著,也只是修煉過程中還沒放下的朋友之情了。

注1:緣情生眾累,晚悟依道流。諸境一已寂,了將身世浮。(《答崔主簿問兼簡溫上人》)
注2:偶宦心非累,處喧道自幽。(《答暢參軍》)
注3:山僧一相訪,吏案正盈前。出處似殊致,喧靜兩皆禪。(《贈琮公》)
注4:情虛澹泊生,境寂塵妄滅。經世豈非道,無為厭車轍。(《同元錫題琅琊寺》)
注5:古來三人皆弟兄,結茅深山讀仙經。……仙人變化為白鹿,二弟玩之兄誦讀。讀多七過可乞言,為子心精得神仙。可憐二弟仰天哭,一失毫釐千萬年。(《學仙》)
注6:名雖列仙爵,心已遣塵機。(《和吳舍人早春歸沐西亭言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