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成語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9月03日】

【原文】

超(1)悉(2)會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3)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4)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驚怖,可殄盡(5)。鄯善(6)破膽,功成事立也。」
( 《東觀漢記・ 卷一六・ 班超傳》)

【註解】

(1)超:班超,東漢人,班彪之子、班固之弟。
(2)悉:全部。
(3)探:深入探訪。
(4)獨有:只有。
(5)殄盡:殄,音「舔」,滅絕。完全滅絕。
(6)鄯善:鄯,音「善」。漢時一西域國名。

【故事闡述】

東漢時的名將班超,建立了許多戰功。後來有一次被派出使西域,首先他來到了鄯善國。鄯善國王對於班超立下的功績和為人十分的佩服,所以對他們一行人十分的禮遇,但是經過了一段時間後,態度卻明顯的冷淡了起來。

班超發覺情況有些不對勁,經過打聽,證實是北方的匈奴人也一直在拉攏鄯善國的國王,所以班超便立刻召集同來的所有三十六名隨從,趁著他們酒酣之時,激怒大家說:「不深入探索老虎的巢穴,哪捉得到小老虎?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趁夜裡火攻匈奴派來的使者,因為他們情急之下,又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一定會大為驚恐,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滅盡他們,鄯善國王也會誠心歸順漢朝,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完成使命了。」

當天夜裡,班超便率領少數的士兵攻入匈奴的營地,殺的匈奴七零八落,鄯善國王也見識到了班超的行事風格,終於歸順了漢朝。

後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被用來比喻如果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

【討論】

(1)班超出使鄯善國,為甚麼鄯善國王從原先禮遇的態度轉而冷淡呢?
(2)班超和隨從三十六人想出了什麼方法要扭轉情勢呢?
(3)班超行事風格強烈,遇事當機立斷。他對士兵說:「不探虎穴,不得虎子。」請你自省一下自己平日處理危機的態度,是否要加強一下當機立斷的勇氣呢?請你和同學分享一下。

【造句練習】

例:不要怕多付出,俗語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啊!
例:從古至今,每個冒險犯難的人哪一個不是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才得以達成目標的?

【課後時間】

和同學討論看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呢?

【參考解答】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前方危險困難,仍執意前行,有不畏艱困之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