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陶公檢厲勤事(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9月28日】

【原文】

陶公(1)性檢厲(2),勤於事。作荊州時,敕(3)船官悉錄(4)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會(5),值積雪始晴,聽事(6)前除(7)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8),積之如山;後桓宣武(9)伐蜀,裝船(10),悉以作釘。又云:嘗發(11)所在(12)竹篙(13),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14),乃超兩階(15)用之。

(出自《世說新語・政事第三》)

【注釋】

(1) 陶公:陶侃,字士行,晉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市西)人。歷經荊州刺史、武昌太守等職,封長沙郡公。為東晉名臣之一。
(2) 檢厲:謹慎嚴厲。
(3) 敕(音赤):命令。
(4) 錄:收集。
(5) 正(音征)會:指正月初一的集會。
(6) 聽事:官署聽取報告、處理政事的廳堂。
(7) 除:台階。
(8) 厚頭:接近根部的竹頭。
(9) 桓宣武:即桓溫。字符子,晉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北)人。為晉明帝女婿,由於多次征伐有功,官至大司馬,與郗超等人圖謀篡位,但未成功而死。諡宣武侯。
(10) 裝船:製造船隻。
(11) 發:徵發。
(12) 所在:指當地。
(13) 竹篙:撐船的竹竿。
(14) 足:鐵足,裝在篙頭部的鐵腳。
(15) 兩階:兩個等級。

【語譯參考】

陶侃性格謹慎嚴厲,做事勤勉努力。他在擔任荊州刺史時,曾經下令負責造船的官員將鋸木所剩下的木屑收藏好,不論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後來在正月初一集會時,適逢連日下雪剛轉晴,廳堂前的台階在下雪後仍然潮濕,於是全部鋪上鋸木屑,使得人員進出都不受妨礙。

又下令官用的竹子,都留下粗厚的竹頭並收集起來,堆積如山。後來桓溫討伐西蜀,需要製造戰船,就將這些竹頭用作釘子。

又聽說他曾徵調當地的竹篙,有一位官員將竹子連根取下,用竹根當作竹篙的鐵足,陶侃便破格提拔,將他連升兩級。

【研析】

本則故事描述陶侃將鋸木所剩的木屑以及粗厚的竹頭成功的廢物利用,以及晉升將廢物再利用的官員,這三個實例,說明了他在生活中小細節上隨時用心,以及簡約的價值觀,也充分顯現出他個性謹慎嚴厲,以及做事勤勉努力的一面。

陶侃少時家境相當貧寒,父親生病後,全家僅靠母親以紡織維生。為了培養他,母親付出全部心血。後來,陶侃在縣裡擔任漁梁吏的小官員,食用官府的醃魚,剛上任不久,他就送給母親一罐鹹魚,但他的母親不但沒吃,將它退回去,還寫信責備他不該貪私。母親的正直與勤儉深深影響了陶侃的一生。

【延伸思考】

1、陶侃勤於勞動在歷史上相當著名,請談談你所知道關於他的事跡,如陶侃搬甓等。
2、 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主要的目的是防微杜漸,在分辨善與惡後,不能因小惡或小善,就認為無所謂,亦即,理念要貫徹始終,而不是因事情小,就在執行上有所偏差。請自我反省,自己能不能做到,以後要如何改進,請分享你的看法。
3、近幾年來,基於地球資源的快速消耗,各國都在推行相關環保政策,倡導節能減碳。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節能減碳,請分享你的經驗。

【參考書目】

1、《新譯世說新語》 (三民書局, 1996年)
2、《【解讀經典】世說新語》(中華書局,2004年)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