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9月20日】
【原文】
譙州(1)刺史湛僧智圍魏東豫州(2)刺史元慶和於廣陵(3),魏將軍元顯伯救之,司州刺史夏侯夔(4)自武陽(5)引兵助僧智。冬,十月,夔至城下,慶和舉城降。夔以讓僧智(6),僧智曰:「慶和欲降公,不欲降僧智,今往,必乖(7)其意。且僧智所將應募烏合之人,不可御以法;公持軍素嚴,必無侵暴,受降納附,深得其宜。」夔乃登城,拔魏幟,建梁幟;慶和束兵而出,吏民安堵,獲男女四萬餘口。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一・梁紀七》)
【注釋】
(1)譙(音橋)州:梁朝置,治所在今安徽滁縣。
(2)東豫州:治所在今河南息縣。
(3)廣陵:北魏東豫州治所,在今河南息縣城關。
(4)夏侯夔(音魁):夔字季龍,?弟也。與兄前後任豫州刺史,兄弟兩人對百姓都有恩惠,百姓作「夏侯歌」歌頌他們。
(5)武陽:義陽三關之一的武陽關,在今河南羅山南。
(6)夔以讓僧智:夏侯夔想把受降的功勳讓給湛僧智。
(7)乖:意見無法一致。
【語譯參考】
梁朝譙州刺史湛(音站)僧智在廣陵圍攻北魏東豫州刺史元慶和,北魏將軍元顯伯前去救援,梁朝司州刺史夏侯夔從武陽關率兵去幫助湛僧智。冬十月,夏侯夔到東豫州城下,元慶和獻州城投降。夏侯夔想把受降的功勳讓給湛僧智,湛僧智說:「元慶和要向您投降,不想投降我湛僧智,我如果前去受降,必定和他的心意不合。況且我所統帥的都是響應招募而來的烏合之眾,無法用法令來約束他們;您治軍向來嚴謹,必定不會發生侵犯民眾事件,前去受降接管,再也合適不過了。」
夏侯夔便登上城樓,拔去北魏旗幟,樹起梁朝旗幟;元慶和放下兵器出城投降,全城百姓官吏無一騷亂,共獲得男女四萬多口。
【研析】
爭功諉過是人之常情,多數人喜歡顯示自己的功勞,以求得封官爵賞或博得他人讚美。而我們看到湛僧智卻能將功勞歸給剛剛趕來援助的夏侯夔,忘掉自己圍攻東豫州已長達十個月的辛勞。而且深知自己的短處,唯恐他統帥的烏合之眾侵犯百姓;不掩沒他人的長處,大功告成不爭著取功,以成就國家大事,此種忠而無私的精神,司馬光讚譽他是正人君子。
的確,人處在名利之中,能看淡它,甚至去成就他人的,需有寬厚無私的胸襟及放下名利的執著才能做到,否則,若是一般看重私利的人,可能還嫉妒得不行,怎麼肯把功勞歸給別人呢!而湛僧智其可貴之處,就在於此,難怪他能名留史冊。
【延伸思考】
1. 忠而無私的氣度,殊屬不易。尤其在當今利益掛帥的社會,更是今不如古。為何會道德滑落如此快速,請你分析其原因?
2. 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長。就是讓我們學會明白自己的缺點,同時能欣賞別人長處。一旦對自己有更深刻的了解,也是一件好事。請你反思自己也有如此修為嗎?
3. 你從湛僧智和夏侯夔的互動對話中,學到什麼?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33)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3.《白話資治通鑑》(第十冊)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