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38):鍾徐邱駱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6月17日】

鍾(ㄓㄨㄥ)。(zhō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子姓。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記載,相傳上古帝的其中一位妃子,叫簡狄,由於撿到一隻燕子蛋,而簡狄吃了後,便生下契。因為契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傳至商紂王時,有一庶兄名啟,被封於微,見商朝管理不好,上書商王,商王又不聽,於是出走。周武王滅商後,微子投奔周武王,後來他被封為宋。至宋桓公時,宋桓公的兒子敖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於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食采於鍾離,他的後人於是以地名為氏或單稱鍾氏。代代相傳。

2、出自於嬴姓,為鍾離氏改鍾氏。周代伯益的後人封鍾離國,春秋時被楚國吞併,國人稱鍾離氏。是為安徽鍾氏。鍾氏源流始於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孫名建,為昭王司樂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採食之地鍾賜姓。

【郡望】

1、穎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穎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縣 。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武縣 以北的地區。

2、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西晉時封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南朝宋時相當於今湖北鍾祥、天門、京山、潛江、沔 陽等地。

【堂號】

四德堂:春秋楚、鄭交戰的時候,楚國鍾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晉國公在軍府見到了他,晉國公問:「那個被綁著、戴著楚國帽子的人是誰?」鍾儀說:「楚國的俘虜。」景公又問:「你姓甚?」鍾儀說:「我父親是楚國的大臣。」景公命令手下的人鬆綁了鍾離,給他琴叫他彈,他彈了一首楚國的音樂。景公又問:「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鍾儀說:「王作太子的時候,有太師教導他,太監伺候他。清早起來以後,象小孩子一樣玩耍;晚上睡覺。其它的我不知道。」範文子對景公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說姓名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候的事,這是無私;只說父親是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於是晉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侍他,叫他回楚國談判。

【歷史人物】

鍾子期

鍾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鬥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史載俞伯牙鼓琴於漢江之濱,子期聞聲嘆曰:「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兩人遂成至交。子期死後,伯牙以世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俞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有一次,當俞伯牙意在表現巍峨的高山時,鍾子期會回應道:「善哉,峨 峨兮若泰。」而當意在流水時,鍾子期會感慨地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無論俞伯牙想彈什麼,鍾子期一定能心領神會。

俞伯牙遊覽泰山時遇到暴雨,只好在懸崖下避雨。俞伯牙感到心悲,以撫琴來渲泄自己的情緒。琴聲最初表現久而不停的雨聲,後來是山崩的巨響。每奏一曲,鍾子期都能說出伯牙的心聲,令俞伯牙感嘆不已。

後來,鍾子期因病而逝,俞伯牙悲痛萬分,世上再也沒有值得讓他為之撫琴的人了。於是俞伯牙破琴折弦,終生不再撫琴。

成語「高山流水」、「伯牙絕琴」、「伯牙之嘆」等都出於這個典故。後世有「萬兩黃金容易得,知音一個最難求」 的感嘆。但我們也從中可知一個好的琴家,高超的琴技僅是一個方面,而其達到與天地相通的空靈境界方是他成為天下妙手的根本。


徐(ㄒㄩ?)。(xú)

【歷史來源】

1、伯益之子若木封於徐國說。根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於徐國(今安徽泗縣一帶),「自若木至 偃王三十二世,為周所滅,復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語見《通志•氏族略》)。

再根據《中華姓氏大全》記載,周公的長子伯禽,受封在魯國,分到了「殷民六族」,其中包含了徐姓,是傳說中的徐姓源起。

2、他姓改徐姓而來。根據《百家姓溯源》所載,五代時,李升改姓徐,名知誥,其後代亦以徐為姓。

【郡望】

1、東海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

2、琅邪郡,治所在琅邪(今山東膠南縣琅邪台西北);

3、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河南 濮陽縣西南);

4、高平郡,治所在今山東金鄉西北;

5、東莞郡,治所在今山東莒縣。

【堂號】

「聖交」、「麥飯」、「敦睦」、「世德」、「存桂」、「垂裕」、「追遠」、「崇 雅」等。

【歷史人物】

徐霞客

徐霞客(西元1587年-1641年)明代人,生於江蘇江陰馬鎮南.D岐,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好遊歷,曾行千裡以探河源。

高祖父徐經是江陰巨富,弘治十二年因「會試舞弊案」,與唐寅一起涉案下獄。至徐霞客時,家道中落。徐霞客縱游舉國南北,跋涉了許多前人未到的荒野地區,往往露宿於荒野。足跡遍歷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貴州等16省,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尤其對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和記錄,包括溶洞分布,石鐘乳、石筍、溶溝、石芽、石樑成因都有詳細的考釋。同時對長江源頭作了考察,糾正了古代文獻對「岷山導江」的錯誤論斷。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徐霞客在雲南得病,雙足不能行走,由當地知府用轎子送返江蘇江陰。他去世前托其外甥季夢良(字會明)整理原稿,季夢良、王忠紉將遊記手稿編輯成書。

1641年,他去世後,清軍進攻江陰時,季夢良幫助守城,全家被殺,《遊記》手稿大部分被焚於兵火。徐李寄收集殘存的抄本編輯成《徐霞客遊記》。內容包括他所到之處的地理、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植物、農業、礦業、手工業、交通運輸、名勝古蹟、風土人情等等。


邱(ㄑ一ㄡ)。(qiū)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2、出自於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今河南省柘城縣北),到周靈王時,被莒國所滅,於是後代子孫便去邑為曾氏。當中在分支之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3、出自於媯姓。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後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丘」為氏。

4、出自於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複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漢字單姓丘氏。

【郡望】

1、河南郡:漢高帝二年(西曆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市東北)。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此支丘氏,是以丘穆為其開基始祖。

2、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西曆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相當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此支丘氏,是以漢丘俊為其開基始祖。

【堂號】

文莊堂:明朝人邱浚,官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熟悉當代典故,著《大學衍義補》,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司法、軍事等方面,博採前人議論,加按語抒發自己的意見。代表作有《邱文莊集》。

【歷史人物】

丘處機

金代登州棲霞(山東)人,字通密,(公元1148→1227年),號長春子,後贈號長春真人。年十九出家寧海崑崙山(今牟平東面)。師王重陽,和其他師兄弟合稱「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隨王重陽一起創立道教全真派,丘處機在王重陽去世後入?溪穴居,歷時六年,行攜蓑笠,人稱「蓑笠先生」。後又赴饒州龍門山(今寶雞市)隱居潛修七年,成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

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金世宗召丘處機至燕京(今北京),問以至道,並主持萬春節醮事,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金章宗以「惑眾亂民」為由,下詔禁罷全真等教,丘處機即歸山東棲霞。泰和七年 (公元1207年),章宗元妃贈給《大金玄都寶藏》一部。八年(公元1208年)章宗賜所居觀額曰「太虛」、「泰和」。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請命招安山東義軍楊安兒, 深受朝廷器重。興定三年(公元1219年)居萊州(今山東掖縣)昊天觀。南宋及金朝先後遣使劉仲錄往迎。

74歲高齡的丘處機於元興定四年(公元1220年)偕弟子十八人從萊州出發,行程萬裡赴詔,歷時二年,到達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內)見成吉思汗(元太祖)。於成吉思汗詔見之前,他首先提出「道士見王者不跪拜」,成吉思汗准之。他力勸太祖「清心寡欲」、「敬天愛民」、「好生止殺」。不但勸其收敢遠兵之禍,即回師中原,亦必以仁心始能平天下。太祖深深折服。太祖賜號「神仙」、「太宗師」,其弟子李志常作《長春真人西遊記》記述此經歷。

元太祖十九年(公元1224年)返歸燕京,元太祖賜以虎符、璽書,命其掌管天下道教,詔免道院及道眾一切賦稅差役,於是道侶雲集。玄教日興,遂在南京設立八教會,並宮觀設壇作醮,從而大昌全真教。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賜丘處機金虎牌主領道教,七月卒於北京白雲觀。著有《鳴道集》、《攝生消息論》、《?溪集》等書。


駱(ㄌㄨㄛ?)。(luò)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根據《姓譜》、《元和姓纂》記載,姜太公之後有公子駱,子孫以名為氏。

2、出自於嬴姓。根據《史記》所載,惡來革之玄孫曰大駱,子孫以名為氏。

3、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代北人他駱拔氏,後改為駱姓;唐時吐谷渾人有駱姓;唐時駱元光祖先為安息人,過繼為駱奉先養子,改駱姓;金時女真人散答氏、獨鼎氏,後改漢姓駱;清滿洲八旗姓薩克達氏後改為駱姓;今滿、布依、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會稽郡:秦治所在吳(今江蘇吳縣),東漢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

2、河南郡:治所在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3、內黃縣:治所在今河南內黃。

【堂號】

「才子」、「河南」、「甌香」等。

【歷史人物】

駱賓王

駱賓王(公元 約626─684後)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在他所留下的詩文中,最廣為人知、並且口耳相傳的名篇,是他七歲時寫的《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全詩充滿童趣和天真,清新可愛,活潑喜人,是千多年來小孩子學唐詩時首先要學、要背誦的一首好詩。

他的文章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那篇討伐武則天的檄文《代李敬業討武氏檄》(又名《討武.紫?罰???湓蛺轂救艘埠苄郎駝餛?惱隆?p>駱賓王在寫詩時特別喜歡在對仗中使用數字對,比如:「秦塞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小堂綺帳三千萬,大道青樓十二重。」「且論二八千金是,寧知四十九年非。」等等,因此人們給他一個雅號叫做「算博士」。

駱賓王自幼聰穎、有文才,七歲即能寫詩。在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時,他任侍御史,因上書論事得罪了武則天,遭到誣陷,以貪贓罪名下獄。第二年,遇赦而獲釋。武則天掌握朝中實權後,駱賓王對其深為不滿,幾次上書言事而不得用,反而貶官為臨海丞。使他「怏怏不得志」,「棄官」而去。他一直希望把武則天趕下台、為匡復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業。

公元684年,武則天正式攝政,殺了不少李唐王朝的人,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兒子。徐敬業等人在楊州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投到其部下,並為其寫了有名的聲討武則天的檄文《代李敬業討武氏檄》,歷數武則天的多項罪狀。後來討武一方兵敗,徐敬業和駱賓王不知去向。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