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47):包諸左石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6月29日】

包(ㄅㄠ)。(bāo)

【歷史來源】

1、出自於風姓。是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太昊(伏羲)的後代。太昊創製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所以又名庖犧或庖羲。根據《路史》資料記載:"包羲氏後有包氏"。

2、出自於申姓。是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申包胥,楚國君襪冒的後裔,故又稱王孫包胥。他曾經遠赴秦國求兵救援楚國。所以申包胥的後代便以其名字中的包字為姓。

3、另外根據《後漢書》載,丹陽包氏,本為鮑氏,為避王莽之亂,改鮑為包,成為包姓的一支。

【郡望】

1、丹陽郡:即秦朝的鄣郡。漢武帝元狩二年(西曆前121年)更名為丹陽郡,相當於今安徽省宣城地區。晉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縣。

2、上黨郡:戰國時,韓國初置上黨郡,秦滅韓後因之。治所在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市北)。西漢時移治長子(今山西省長子縣)轄鏡相當於今山西省境內沁水以東地區。

【堂號】

剛毅堂、清河堂、孝肅堂 都是根據包拯命名的。宋時包拯,龍圖閣大學士,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無不斂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後諡忠肅。

【歷史人物】

包拯

包拯(西元999-1062年)字希仁,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聖五年(1027)進士。

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裡。

宋景佑四年(1037),包拯擔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裡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陝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

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採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諸(ㄓㄨ)。(zhū)

【歷史來源】

1、源自於以人名為氏。西漢初期,有人名叫無諸,他是戰國時期越王勾踐的後代無諸。秦朝末期,無諸率領著部將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漢朝建立以後,無諸被劉邦封為閩越王。他的後代以他的名字作為姓氏。

2、源自於諸葛氏複姓變化而來。五代十國的時候,後周有位貴族叫諸葛十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後,又不願別人打聽到他,諸葛十朋就改姓名諸十朋,隱居在會稽山中,他的後代於是改姓單姓諸,成為諸姓的又一個來源。

3、源自於食邑。根據《姓苑》上的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諸邑(今山東省諸城南),魯國大夫就在這裡生活,他的人民採食在此。他的後代便以封邑諸為姓。

4、源自於姒姓,越國大夫諸稽郢之後。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的記載,諸姓出自姒姓,是戰國時越國的後裔,即越國大夫諸稽郢的後代。

【郡望】

琅?郡:秦始皇置。相當於今天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

【歷史人物】

諸福坤

諸福坤,清光緒年間人,字元簡,號杏廬,周莊鎮杏村人。其父諸文淵,擅長書畫。精通醫藥。諸福坤早年博覽勤學,曾考入京師國子監,為增貢生。與元和知縣李超瓊、湖南巡撫吳大澄等人積極贊同陶煦的減租變革方案。

後歸居田園,以利鄉濟鄰之事為己任。並將「荒江老屋」取名為「杏廬」絕跡城市,專心著作。「人瘦不食肉,醫窮知著書」。元和縣令李超瓊聞其人品德高尚,認為近十年來所少見。

諸福坤博學善文,為眾推崇,所造就後生以文行名者尤多。柳亞子之父柳念曾、叔父柳慕曾都是當年諸福坤門下的弟子。辛亥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陳去病,15歲時從同裡鎮來周莊,從諸福坤學習5年,遂成一代巨匠。諸福坤著有《杏廬文鈔》6冊。

左(ㄗㄨㄛˇ)。(zuǒ)

【歷史來源】

1、以官名為氏。左史,原為周代史官。周穆王時有左史戎父,春秋時楚靈王有左史倚相,其後皆有左氏。

2、根據《姓考》及《呂覽》所載,古有左國,以國為氏,黃帝臣左徹為其後。一說左徹為左姓之始。

3、出自於姜姓。根據《廣韻》所載,春秋時齊國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後左公子的後代便以左字為姓,形成左氏。

4、以職官名為姓。根據《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各諸侯國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後便以左為氏。楚國威王有左史官倚相,周穆王有左史戎夫、左史老,均為左史官,後以官為氏。他們皆為左氏之祖。

5、出自於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明、清雲南永昌府騰越亭(今騰衝)、蒙化府(治所在今巍山)等土司有左姓,系彝族;清滿洲八旗姓哈斯虎氏,後改為左姓。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南渡後廢,其故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山東省東明縣南一帶。

【堂號】

1、傳經堂:孔子作《春秋》,左丘明為了傳《春秋》作了《左傳》,詳細解釋了《春秋》的內容。

2、高義堂:春秋時候左伯桃和羊角哀一起到楚國去謀事,途遇大雪,天寒食絕。伯桃把自己的衣服、糧食都給了羊角哀,讓他一人到楚國去,免得二人都凍餓而死。伯桃自己則鑽到一棵大樹的樹洞裡凍餓而死。羊角哀在楚國得官後,回到那棵柳樹下劈開樹幹,重新禮葬了左伯桃。

3、左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三都堂」、「敦厚堂」等。

【歷史人物】

左光鬥

左光鬥(西元1575年-1625年),明朝安慶桐城(安徽)人,字遺直、共之,號浮丘。他不但是明朝官員,同時也是史可法的老師。因對抗大宦官魏忠賢,下獄,死。

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與楊漣同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明熹宗剛即位的時候,魏忠賢亂政,楊漣上了一份奏章,揭發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左光鬥等七十餘人大力支持他,草奏彈劾忠賢等三十二斬罪,但熹宗皆不信。

魏忠賢反誣陷楊漣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鬥各坐贓二萬,魏大中三千。後左光鬥等人被捕下獄,受酷刑折磨,史載「五日一審,裸體受拶、夾、棍等刑,不能跪起,平臥堂下受訊」。

將死之前,左光鬥的學生史可法買通獄卒,前往探監,遭光鬥怒斥離去。史可法受光鬥「忠義」感召,繼其志業,忠君愛國,亦身殉社稷。

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逝世,明思宗即位,懲辦魏黨,魏忠賢自殺。

南明福王弘光時,為左光鬥平反,諡忠毅。

方苞《左忠毅公軼事》有一段極感人的描述: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樗,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來!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擲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石(ㄕ?)。(shí)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春秋時康叔的6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雌,字石,又稱石雌,是衛國的賢臣。衛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驕奢,被桓公撤去將軍之職,出奔國外。十幾年後,州吁領著黨徒潛回國內,刺死桓公,自立為君。石雌之子厚也參與了密謀,被拜為大夫。後石雌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暗中給陳桓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所以,州吁到陳國後,立即被抓了起來,後來,石雌命人殺州吁、石厚於陳,然後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春秋》稱讚石雌說:「石雌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厚的兒子駘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姓正宗。

2、出自於姬姓和子姓。鄭國(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國(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們的後代都稱為石氏。

3、出自於他族加入或他姓改姓。如,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當時西域石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有人遷居中原,便以石為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改為漢字單姓石氏;十六國時有張氏、冉氏改為石氏;根據《北史》記載,有婁氏改為石氏者。

【郡望】

1、武威郡:漢元狩二年(西曆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皆建都於此。

2、渤海郡:漢置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縣一帶)。

3、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
4、上黨郡:戰國韓始置郡,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市北)。
5、河南郡:漢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堂號】

徂徠堂:宋朝石?,徂徠人,官國子直講(國子監的教授)。他寫文章批評時政,毫無顧忌,升太子中允,作《慶曆聖德詩》,人稱「徂徠先生」。而石姓又以「平原」等為其堂號。

【歷史人物】

石濤

石濤,(西元1642→1718年)本姓朱,字若極。石濤幼年的時候正好遭遇到明朝滅亡,他的哥哥便帶他進入寺廟當僧侶,法名原濟。

石濤早年居無定所,曾經浪跡黃山、廬山、江浙等地區。他擅長畫山水,師法造化,主張「借古開今」,具有創新的精神。他也很擅長畫花卉、蘭花、竹子。

石濤為清初四僧之一,自稱苦瓜和尚。石濤是明朝皇帝的後裔,原名朱若極。當年明朝崇禎皇帝在梅山上吊自殺,明朝的江山大半為滿清所占領,而石濤的父親為了延續明朝宗室,便到了廣西自稱監國,不過,不到半年,便被清軍殺害。父親的部屬便帶著他逃到廣西全州,當時的石濤還不滿十歲,為了避免清廷的迫害,以及親身經歷過國破家亡之痛,不久便出家當了和尚。

石濤在中年的時候,曾經待在安徽省黃山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那兒畫畫寫生。黃山的景色非常雄偉,有巨大奇特的岩石、古老盤旋的松樹,還有變化多端的雲海,相當好看,這也讓他領悟到大自然生動的姿態。黃山的風景給了石濤很多的靈感,他不模仿古人的畫法,而是以黃山真實的景色為對像。住在黃山的這段時間,他畫了許多黃山圖,這也是石濤在山水畫表現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石濤的山水畫非常真實,同時也相當具有創造性,他不光只是依樣畫葫蘆,也主張「搜盡奇峰打草稿」,意思是先用眼睛觀察山水的景象,經過自己的思考,再用筆 墨將他所構思好的景物表現出來。因此,我們看到的山水畫變化多端,和實際的景色並不相同,這就是畫家的創造性。

除了畫畫有自己的個性外,石濤也是一位富正義感的人。在他的作品裡,常會表現出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憤慨。例如他曾經畫過一幅野草圖,在一條主要道路上,卻長滿了野草。這個意思是,主要道路是給行人走的,應該是要寬敞平坦,但是這些野草卻長在道路上,阻礙了行人。石濤把當時社會上一些不好的官員比做野草,因為他們的存在,使老百姓的生活過得相當困苦。
  
石濤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畫家,他的畫,帶給中國畫壇相當大的影響。在明清兩個朝代,多數的畫家都以模仿古人為主,石濤則打破這種模式,用自己的畫法畫出自己的風格,在中國畫壇中算是一位很特別的畫家。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