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46):郁單杭洪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6月28日】

郁(ㄩ?)。(yù)

【歷史來源】

1、西陵嫘祖之後。三峽地區的諸多姓氏如與歐陽氏同源血親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歐陽氏、婁氏、嵇氏、弋氏、韓氏、區氏、郁氏、畦氏、徐氏、尋氏、扈氏、灌氏、針氏、杞氏、儲氏、共連氏、鮑氏、左氏、瀆氏、越氏等,均與西陵嫘祖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大禹為西陵嫘祖五世孫,軒轅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高陽,高陽生鯀,鯀生大禹。

2、古郁國之後。根據《姓考》云:古有郁國,春秋時為吳國大夫采邑。其後裔以國名為姓氏。

3、郁貢之後。春秋時魯相郁貢之後。膠東有郁秩縣(今山東省平度縣),為魯貴族封地,或以地名為氏。

【郡望】

1、黎陽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濬縣一帶。西漢置黎陽縣,北魏改置郡。
2、膠東:在今山東省東部平度縣一帶。
3、魯國:自句容遷崇明。
4、高平:郁姓望族居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
5、宜家:嘉定縣南翔鄉
6、敦本:先世遷吳地,數傳至日新,始居常熟沙溪。始遷祖開宗,明成化間自沙溪遷錫邑青城鄉泉州後塘滄,後代分遷邑之太平橋、大池、蠡橋及宜興、崑山、常熟、常州、江陰、薊州等地。

【歷史人物】

郁永河

郁永河,字滄浪,清浙江仁和縣人,曾考取秀才。生卒年月不詳。 好遠遊。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福建福州火藥庫爆炸,典守者被責求償還,派人到台灣地方淡水採集硫黃。

永河是幕客,自告奮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備辦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經各個台灣少數民族部落,抵甘答門(今台灣地方關渡)。最終,完成煉硫任務,十月初七離台。

沿途以詩文記錄見聞,寫就《稗海紀游》。詳細記載台灣地方的地理氣候、風俗民情、產物歷史,文筆細膩,是最早也是內容最豐富的一本台灣地方遊記文獻。

單(ㄕㄢ?)。(Shà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單邑(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南)為甸內侯,因氏焉。於周襄公、周穆公、周靖公二十餘代為周卿氏。再根據《通志•氏族略》云:成王封蔑於單邑,故為單氏。又據《路史》記載,上古周朝時,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單邑(今河南省孟津縣境),他的子孫便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姓單。

2、出自於北方少數民族複姓改單姓而來。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複姓可單氏、阿單氏、渴單氏,入中原後一併改為單姓單氏。

【郡望】

1、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2、南安郡:南朝梁天監(西曆502-519)中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西部各縣,為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開皇九年(西曆589年)改郡為縣。

【堂號】

南安堂:源出自周成王之三子,曰名孝鏞氏字單,封單叔為南安郡王,「南安郡」取南疆長治久安之意,單叔之後以字型大小賜封地為姓,後代遂成為單姓。

【歷史人物】

單雄信

隋朝晚期,隋文帝體弱多病,晉王楊廣禍亂宮廷,陰謀敗壞太子楊勇以取而代之,爭奪文帝之後,大隋天下的宮廷鬥爭愈演愈烈。時為唐國公的李淵不願捲入其中,遂率一家老小離京試圖避禍太原。

楊廣認為李淵此舉是不願助己,就派人準備在半路截殺李淵,幸遇秦瓊(秦叔寶),殺散伏兵救了李淵。

伏兵潰後,秦李分手,但單雄信的哥哥打獵追逐獵物來到此地,李淵以為伏兵又至,便一箭射去,誤殺了單雄信的哥哥。殺兄之仇不共戴天,從此單雄信就與李淵家結下了血海深仇。

後來,瓦崗山散夥,秦叔寶投了李淵、李世民率領的唐軍,而單雄信與李家勢不兩立,投了洛陽王王世充,並作了王世充的駙馬。這樣他們各為其主終成敵手。

不過,雖然單雄信深恨秦叔寶忘恩負義,但秦瓊卻因心中有愧,始終不願和單雄信正面交鋒。

杭(ㄏㄤ?)。(háng)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姒姓。出自大禹的後代,屬於以國名為氏。大禹治水後,留下不少舢板,大禹便讓自己的支子管理,封為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其後人便國名命姓,稱作航姓。後來又去舟加木,遂成杭氏。

2、源自於抗氏。抗、杭同源,屬於改抗氏為杭氏。漢朝東鄉侯、長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元和姓纂》云:三伉氏,春秋時衛邑也。抗氏,魏國三伉大夫之後,後有抗喜為漢中太守。後轉寫為杭氏。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後代子孫便以杭為姓,稱杭氏。

【郡望】

1、餘杭郡:原為秦朝會稽郡所轄的餘杭縣。東漢時分屬吳郡。南朝陳設置錢唐郡,隋代改名為餘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內,有餘杭山,近太湖。

2、丹陽郡:漢武帝元狩二年(西曆前121年)置丹陽郡。相當於現在安徽省宣城一帶地區。

【堂號】

1、餘杭堂:以望立堂。

2、東鄉堂:後漢時有個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當宣城長,把山林中的蠻夷全部遷到縣城附近,境內遂無盜賊。後來他升為中郎將,因攻破泰山的盜賊,被封為東鄉侯,遷長沙太守。杭氏因以「東鄉」為堂號。

【歷史人物】

杭世駿

杭世駿,清代浙江仁和人。(西元1696-1773年)字大宗。博覽群書,擅長詩文,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舉博學鴻詞,授編修,官至御史。

曾校勘武英殿《十三經》、《二十四史》,纂修《三禮義疏》。著有《石經考異》、《史記考異》、《漢書疏證》、《道古堂詩文集》等。

杭世駿後來歸隱杭州,自製一舫游西湖,取名「杭杭杭」。第一個杭字意為杭州,第二個杭字意為自己的姓,最後一個杭字意為方舟(《詩》有「一葦杭之」),合起來說就是杭州杭姓的游航,可說是挺新奇的了。

洪(ㄏㄨㄥ?)。(hó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翁姓。周昭王姬瑕庶子食采於翁山(今浙江),子孫後代便以翁為氏,世代沿襲。下傳至宋朝翁干度,生六個兒子,各各有出息,先後進士及第,他便讓六個兒子一個人姓一個姓,除老三繼續姓翁之外,其他五個兒子都改了姓,從老大到老六依次姓洪、江、翁、方、龔、汪,老大處厚易姓為洪,並繁衍至今。這六個姓的血緣關係,被姓氏學者稱為「六桂聯堂」。很顯然,出自翁干度長子之後的這一支洪姓,理所當然是黃帝後裔。

2、另外一說,山東省汶上縣、河南省偃師市《姬氏志》都介紹:「洪姓,系出安樂郡,姬姓,衛大夫弘演之後。到唐始避高宗子李弘之諱,改為洪姓。」此支洪姓顯然也是黃帝後裔。

3、其它來源如下:

(1)出自共氏,為炎帝之後。

(2)古代共工氏部落後裔,由祁連山一帶逐步往東遷徙至河南靈寶以至朝鮮、日本,有的姓共,後來又有的加一個三點水,姓了洪。譬如:漢武帝時,共工氏後裔共勛之子共普,為躲避朝廷內亂,去敦煌後改為洪姓,叫洪普,洪普被不少洪氏人信封為始祖。

(3)唐朝豫章宏姓,為避諱唐太子宏而改為洪姓。

(4)宋朝宋太祖的祖父叫趙弘,江西、江蘇的弘姓人、劉姓人因避諱,改為洪姓。

【郡望】

敦煌郡(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宣城郡(今安徽省東南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堂號】

1、雙忠堂:宋朝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皓堅決不屈服。被扣15年,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報告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扣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2、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西曆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中進士後任海寧主簿時,蠲免賦稅,撫恤貧民,縣中的荷、桃、竹都成連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為「三瑞堂」。

【歷史人物】

洪适

洪适(西元1117――1184年),字景伯,號盤洲老人,南宋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少年時即能日誦書三千言。是洪皓的大兒子,當他的父親出使金國的時候,他只有十三歲,不僅把家事處理得井井有條,並且和兩個弟弟專心苦讀,很快地就「三洪文名滿天下」,與弟洪遵、洪邁先後同中博學鴻詞科,有「三洪」之稱。高宗贊其:「父在遠方,子能自立,此忠義報也。」

宋高宗紹興年間,朝廷非常器重他,歷任許多官職都有政績,聲譽為人所稱道。後來因久雨影響了莊稼收成而引咎辭職。幹道五年(1169年),以觀文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此後家居16年。卒諡文惠。

當驃悍的金騎南侵時,高宗能夠在東南維持偏安的局面,固然得力於宗澤、岳飛、韓世忠、劉錆等名將忠勇善戰,苦力支撐,最主要的還是許多民眾紛紛組織義軍,配合官兵作戰。當時朝廷方面,對義軍的態度是極不一致的,有的把義軍當作「叛亂」,有的能夠較清醒地估計義軍的抗金作用。

當金主完顏亮死後,洪适就向高宗建議:「金兵侵略中土,雖然一時占據了很多地方,但是真心投順金兵的是極少數。應該秘密告訴中原的各地義軍,趁完顏亮剛死,分區攻克州縣,政府軍可以屯駐淮泗,加緊操練,廣積糧草,和義軍相呼應。再等到四川、湖北、陝西、山東各地大兵雲集,就可以大舉反攻了」。這種見解,無疑是正確的。他在作尚書戶部郎中時,總領淮東軍馬錢糧,雖是軍務繁重,軍用浩大,但他始終調度有方,供應無缺。最後他被提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洪适工書,曾書「鶻山寺雄跨堂」匾額,頗為雄渾壯偉。他的著作很多,有《盤州集》、《五代登科記》等。他在研究金石學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其在知紹興府任內和家居16年期間,用力尤多,取古今石刻,法其字為之韻,辨其文為之釋,以辨隸書。他著過《隸釋》二十七卷,《隸續》二十一卷,這兩部著作專錄碑刻,並附以考證的說明。

其金石學著作,特別是《隸釋》、《隸續》,先依碑釋文,著錄全文,後附跋尾,具載論證,開金石學最善之體例,所以《隸釋》、《隸續》二書在學術上的價值是極大的,對後代有重大影響。他與歐陽修、趙明誠並稱宋代金石學三大家。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