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6月24日】
干(ㄍㄢ)。(gàn)
【歷史來源】
1、以國為姓。古代有干國(今江蘇揚州一帶)。春秋時被吳國所滅,國人便以國名為姓。
2、春秋時,宋國有一大夫干?,他的後代子孫以他的名字中「干」字為姓,也稱干氏,成為干姓的一支。
3、周武王之子邗叔之後,本來是叫邗,後去邑作干,成為干姓。
4、以邑為姓。根《姓氏考略》記載:「吳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殪以邑為氏。干隧,戰國時地名,越王擒吳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蘇吳縣西北。」
【郡望】
1、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一部設置滎陽郡。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即鄭州地區。
2、穎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郡。相當於今河南省許昌一帶。
【堂號】
良史堂:晉朝人干寶博覽強記,做散騎長侍,著《晉紀》,求實存真,人稱良史。
【歷史人物】
○干寶,晉代人,少時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所撰《搜神記》為魏、晉神異小說的代表作。
○干吉,三國時代人,相傳從一個仙翁那兒學得道家經典,能治療百病,祈神求雨。
○干桂,明代順天人,正德年間中進士,官至督御使,政治嚴明,所官之處,強豪不敢妄為,邪風收斂。
解(ㄒㄧㄝ?)。(Xiè)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西周初期,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有位兒子良受封在解邑,良生活採食於解,所以稱為良解。他的子孫後代於是以良解的採食之地作為姓氏。
2、源自於古代地名。春秋時期周王朝的京畿分為大解和小解。居住在這兩個地方的人後來便以解為姓。
3、出自於複姓改為單姓而來。南北朝時,北魏有複姓解毗氏,後改為單姓解氏。
【郡望】
平陽郡:三國時期魏國置郡,治所在平陽,即今天的山西臨汾縣西南。
【堂號】
梁都堂:晉代人魏時擔任梁州刺史,考察政績的時候為天下第一。被封為梁都侯。
【歷史人物】
解縉(公元1369-1415年),江西吉水縣人,年紀尚小時已出口成章,工對句,能言善辯, 素有神童之稱。明朝洪武年間考中進士,為官曆經三代。首為明太祖朱元璋器重,後因屢次仗直敢言而罷官;待建文帝朱允z杉次唬?忡聘闖鋈餵伲恢撩鞽勺嬤扉κ保?忡粕??擦鄭?鴣莆?庋?浚??鞅唷隊覽執蟮洹貳:笠頡八疥釤?櫻?奕順祭瘛保??胱鏘掠???415年被錦衣衛處死,英才薄命,在世僅四十六年。
朱元璋駕崩後,小皇帝是個昏庸無能之人。解縉和眾位大臣商議如何好好勸告皇上。解縉卻道:皇上昏庸,光勸不行, 要狠狠揍他一頓。大臣們都嚇得面無人色.。第二天,大臣們照例上朝,解縉忽然跑到皇帝面前,照面就是一巴掌。皇上結結巴巴道:反了,快把解縉拿下來。眾人只想解縉今次要斬頭了,殊不知皇上卻捂著臉道:
解縉惡,解縉打,解縉揍皇;
眾大臣卻覺得好笑, 皇上挨揍, 還有心思出聯. 解縉卻不慌不忙地說:
蚊子咬,蚊子叮,蚊子欺君王。
皇上更氣,怒道:胡說,何來蚊子?
解縉卻道:皇上請看。果然有一隻蚊子在他的掌心。皇上立即命人為解縉鬆綁, 並升他為翰林學士。
應(ㄧㄥ?)。(yī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周武王第四子應叔被封於應(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o硌粽潁????睿?蟠?鈾銼鬩苑夤??鍘?p>2、歷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應氏。蒙古族中有的姓應氏。
【郡望】
1、汝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2、潁川郡:戰國時秦置。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帶。
【堂號】
1、淮陽堂:漢初,應曜在淮陽山裡隱居。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時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
2、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峽陽鎮應氏宗祠,堂號為「燕翼堂」。
3、報本堂:浙江省寧波市慈城應氏宗祠,堂號為「報本堂」。
4、征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鎮應氏大祠堂,堂號為「征德堂」。
5、擇善堂:浙江省縉雲縣三溪鄉西應村祠堂,堂號為「擇善堂」。
6、彝敘堂:浙江省諸暨「暨陽義門應氏宗譜」載,祠堂為 「 彝敘堂」。
【歷史人物】
應璩(公元190年-252年),字休璉。汝南(今河南汝南東南)人。三國時曹魏文學家。應?之弟。
應璩博學好作文,善於書奏。歷官散騎常侍。張方賢《楚國先賢傳》:「汝南應休璉(應璩)作百一篇詩,譏切時事,遍以示在事者,咸皆怪愕,或以為應焚棄之,何晏獨無怪也。」
應璩參與曹丕的宴會,朱建平為應璩看相,說:「您的壽命是六十二歲,那時可以官做到常伯(皇帝的近臣),將有災難發生。您去世的前一年,會看見一隻白狗,只有您能看見,別人卻看不見。」
應璩六十一歲時當了宮內省的侍中。後來有一次他果然獨自看見一隻白狗,別人都看不見。他知道自己來日無多。應璩六十三歲時逝世,追贈衛尉。
宗(ㄗㄨㄥ)。(zōng)
【歷史來源】
1、以官職命氏。四岳,堯時官名,司掌四時、方岳 。四岳的後代,在周朝時,有人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也稱太宗、上宗,相當於後來的禮部尚書。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襲宗伯者,其子孫以祖上官職命姓,稱為宗氏。
2、出自於子姓。春秋時,宋襄公母弟敖在魯國作官,其中孫宗伯被三嚶所害,宗伯之子州犁便逃到了楚國,他的小兒子連,遷居在南陽,後來便以祖父的字為姓。
3、春秋時有偃姓宗國(今安徽舒城東南),宗子的後代也稱宗氏。
【郡望】
1、京兆: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2、河東郡:秦始皇時置。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堂號】
忠簡堂:宋朝時抗金名將宗澤,文武全才,抗金戰爭中屢戰皆捷。金人呼為「宗爺爺」。他前後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臨終時,還三呼「渡河」(指渡過黃河收復失地),諡「忠簡」。
【歷史人物】
宗澤(公元1059-1128年),字汝霖,浙江義烏人。曾為東京留守,大破金兵。他不是詩人,然文章甚精。著有《宗忠簡公集》。可他卻是個抵抗金人侵略的民族英雄,宋代把他和岳飛並稱。他的詩平平實實,並不在文字上用工夫,可字裡行間,那治軍嚴謹的威武雄姿、名將胸懷表露無遺!
而這位抗金英雄身上,卻有個典故流傳:
宋朝名將宗澤,他是浙江義烏人,常年在京任職,很少回家。有一年,他由京城返鄉探親。回朝的時候,家人用鹽與硝,醃了一隻豬腿肉,讓他帶回任所食用。
因為怕悶放在袋子裡會壞,所以就把它掛在馬車上,一路風吹日曬的回到京城。取下來時,那腿豬肉變得又干又硬,而且外皮還長了一層霉。可是想到這是家鄉帶來的東西,便捨不得丟掉,於是吩咐下人用力將外層削掉。沒想到,切開後竟然發現那腿肉鮮紅似火,蒸熟了的味道竟是香甜無比,大別於新鮮豬肉的風味,於是便稱之為「火腿」。
他將這塊肉分送同僚食用後,獲得大家一致的讚賞。於是將之傳揚開了,他的鄉親紛紛製作,並且拿到鄰縣的金華去賣。由於風味特殊,深受江南人士的喜愛,於是「金華火腿」從此聲名大噪,名揚全國。
其實真正的發源地是義烏,只是金華的地方大、交通便利、通商發達罷了。一直到今天,提起火腿,無一不以金華為譽,無一不感激這位無意中的創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