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43):經房裘繆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6月23日】

經(ㄐㄧㄥ)(jīng)

【歷史來源】

1、來自於春秋時的魏國。根據史料記載,春秋魏國的時候有叫經侯的。後來的經氏就是他的後代。

2、出自以字為氏。東漢時期,光武帝劉氏的族父,他的字為經孫,他的後人於是便以經孫作為他們的複姓,後來隨著歷史的演變簡化為經姓。

3、出自以地名為氏,由京姓所改。春秋時期,鄭武公的小兒子共段叔被封於京(今河南省滎陽縣),簡稱京叔段,他的後裔便以被封的邑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於是有了京氏。到了漢代的時候,有一個音樂家叫做京房,元帝的時候被捉,投入監獄,後在監獄中死去。他的後代為了避免仇殺,取京的同音字經作姓,於是將京姓改為經姓。

【郡望】

1、滎陽郡:三國時期魏國將當時的河南郡的一部分劃出來設置了滎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地區。

2、平陽郡:三國時期魏國將當時的河東郡的一部分設置成平陽郡,相當於今天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一帶。

【堂號】

賜宴堂: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叫經濟的人是鄉中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而且是鄉中年紀最大的人。明太祖因為這個專門請他吃飯,並且勉勵他:「教訓子孫孝敬父親。尊敬長上,友愛兄弟,勤於生產,節約開支。」

【歷史人物】

經承輔

經承輔,字蘭谷,明朝江都人。明朝文士,個性溫厚儒雅,品格高尚,孝行感人。

經承輔少年時喪父,為孝敬母親,一輩子不做官。他隱居於平山之麓,與世隔絕,以田園自居,栽梅種竹,耕讀教育孩子,並撫養弟弟長大成人。

七十歲時無疾而終。

房(ㄈㄤ?)(fáng)

【歷史來源】

1、起源於姬姓,出自陶唐氏。堯的兒子開始被封在丹水,史稱丹朱。「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為能有一個帶領大家克服天災的繼任者,堯沒有把帝位交給丹朱繼承,而是禪讓給了立有大功的舜。這是禪讓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開始。舜繼位以後,改封丹朱於房(今河南省遂平縣),為房邑侯。其子陵,襲封后以封地為姓,史稱房陵,後代遂為房姓。其裔孫雅為清河太守(今河北省清河縣東),房氏家族開始定居於此,並成為一個望族,後又因唐朝開國宰相房玄齡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並有「天下房氏,無出清河」之說。

2、出自於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屋引氏,入中原後改為房氏。

【郡望】

1、清河郡:漢高帝五年(西曆前202年)置郡。相當於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地區。

2、濟南郡:漢代有齊郡之地設置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相當於今山東省臨淄一帶。

3、河南郡:漢高帝二年(西曆前205年)將秦朝三川郡改為河南郡。相當於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堂號】

1、中書堂:唐代房玄齡十八歲就中了進士。李世民舉兵,房玄齡跟他南征北戰、出謀劃策十餘年。李世民當了皇帝,封他為中書令,任宰相十五年。因此該支以官銜「中書」為堂號。

2、清河堂:為房姓的總堂號。傳江蘇省蘇州,揚州一支;湖南瀏陽瀏東一支……等等。

3、親睦堂:湖南桂陽蓉城北鄉沙裡一支。

4、國器堂:明思恩侯房寬之子房萬寶公,赴廣東梅州銀江鎮開派。其裔孫晚清光緒帝殿前侍衛房殿魁公奉旨修建「房氏家廟」,並將堂號定為「國器堂」,取房玄齡年青時被喻為「國器」典故,現內供唐朝名賢相房玄齡金像。傳廣東省梅州、普寧、東莞,四川省中江,江西省萍鄉,湖南省岳陽等一支。

5、孝友堂:浙江餘姚一支。

6、房姓的主要分支堂號還有世仁堂。

【歷史人物】

房玄齡

房玄齡(西元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唐代齊州淄縣(今山東臨淄縣)人,房彥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

他自幼聰潁好學,由於出身名門世家,因此有很多機會博覽史書,父親房彥謙是著名的學者,深受人敬重,啟蒙時的房玄齡已讀遍了史、子、集,在父親嚴格的調教下,不但能寫一手漂亮的好字,洋洋洒洒的長篇理論也難不倒他,同時也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成為一個才德兼備的年輕人。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他很早就聽說秦王李世民的大名,心裡十分仰慕,後來李世民率兵來到他的家鄉,於是房玄齡逢此良機,便到李世民駐紮的軍營來拜會,兩人一見如故,從此投效在秦王李世民麾下,為秦王參謀策劃,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不久便被任命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

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了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這樣李世民順利的取得太子之位,而擢封玄齡為太子右庶子,這也是唐朝邁入了第一個盛世的肇始。

不久高祖禪位給秦王世民,世民即位後是為唐太宗,並改為貞觀。這時他不忘身旁群臣之功,便開始封賞有功之人,還特別晉爵房玄齡為行國公。唐太宗締造了唐朝的太平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三年,太宗任房玄齡為太子少師,但被房玄齡謙辭了,太宗只好改任他為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次年又改封為魏國公,併兼修國史。

這時房玄齡已是高官厚祿,總管百司,但他依然處事謹慎,不分晝夜的處理公文,處事態度相當通達,更重要的是用人完全根據能力,不問出身卑賤或尊貴。於是貞觀盛世很快的展現了無比的生機,百姓皆稱玄齡為「良相」。

貞觀十三年,太宗又加封房玄齡為太子少師,玄齡幾次上表請求解除僕射的職務,太宗卻婉拒,房玄齡不得已接了這個職位後,在舉止上更加的謙讓。他認為自己身居要職已有十五年之久,而且女兒還當韓王的妃子,兒子也娶高陽公主,於是又上表辭去顯貴的相位,但太宗都沒恩准。

不久,房玄齡撰寫高祖的實錄、太宗的實錄,太宗並下旨褒獎。貞觀二十三年,房玄齡輔佐李世民已有三十一年了,年歲甚高,舊疾復發,病勢很嚴重,太宗聞訊立刻前去探視,房玄齡在病中仍不忘勸諫太宗要留心國家財力耗損的嚴重性。房玄齡在這一年壽終正寢,享年七十歲。

房玄齡死後,太宗廢朝三日,以示悼念,並冊贈他為太尉,并州都督,諡文昭,陪葬在昭陵旁,以顯揚他一生對唐朝的貢獻。

裘(ㄑㄧㄡ?)(qiú)

【歷史來源】

1、由仇氏改姓而來。根據史籍的記載,有一支裘姓本來是仇姓,後來為了避免仇殺而改成了裘姓。

2、出自姬姓。春秋時期的衛國有個大夫被分封在裘邑,他的後人於是用裘作為自己的姓氏。

3、源自於官職名。相傳周朝有官名是裘官,職責是負責製作皮質。他的後代便以這個官名作為姓。

4、來自求姓。為了書寫簡便,有一支求姓改姓為裘。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設置,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

【堂號】

敦睦堂:來源於一個和睦的家庭。宋朝時期的裘承詢一家,居住在雲門山的前面,他們一家相處得很和睦,從來不鬧分離。19代沒有分過家。

【歷史人物】

裘曰修

裘曰修(西元1712年-1773年),江西南昌新建人,字叔度,一字漫士。

乾隆四年(1739年)殿試二甲第七名進士,歷官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工書法,奉敕撰《熱河志》、《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等。熟稔南北河渠水利,能治水。其妻熊氏曾被皇太后認為義女,誥封一品夫人,稱「皇姑」。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閏三月充《四庫全書》館總裁,不久逝世。諡文達。葬於梅嶺景區皇姑墓。

繆(ㄇㄧㄠ?)(miù)

【歷史來源】

出自嬴姓。以諡號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諡為氏》所載,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希榮,諡號為繆(同母)。讀音為妙。

但是繆姓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繆姓起源於春秋時期,是秦穆公的後代。秦穆公的諡好為「繆」,由於古代「繆」與「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稱秦繆公。他有庶子以他的諡號為姓,世代傳為繆姓。在古代,繆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蘭陵。

【郡望】

蘭陵郡:晉元康元年(西曆291年)時,從東海郡分出了一部分置蘭陵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棗莊及滕縣東南一帶。

【堂號】

1、盡忠堂:晉朝時候繆播在惠帝時任太弟的中庶子。太弟當了皇帝後就封他為給事黃門郎,後又升中書令。他和胞弟繆胤盡忠報國。

2、繆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公輔堂。

【歷史人物】

繆襲

繆襲(西元186年-245年),字熙伯,東海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東漢儒士繆斐之子。

繆襲與劉劭同期,有才學,亦有不少著作。被御史大夫府辟命入仕朝廷,後過渡到曹魏,歷事曹操、曹丕、曹.焙筒芊妓某??僦遼惺欏⒐飴謊??p>正始六年(245年),繆襲逝世,享年六十歲。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