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6月05日】
杜詩(?-38年),字君公,東漢時代的河內汲縣(今河南汲縣西南)人。年輕時就有才能,在那裡擔任功曹,以公平著稱。被徵辟為大司馬府官員。建武元年,在一年中遷升三次至侍御史,負責安定洛陽。當時將軍蕭廣放縱士兵不法,在城裡橫行霸道,百姓惶恐。杜詩曉諭蕭廣,仍不改悔,於是將蕭廣擊殺,回京後把情況向漢光武帝奏報。漢光武帝召見他,賜給他「口戟」(代皇上下軍令),又派他巡視河東,去招降和誅殺反叛的賊人楊異等。杜詩抵達大陽,聽說賊人企圖北渡,於是與長史迅速焚毀船隻,調集部署郡中士兵,派騎兵突襲賊兵,殺死楊異等人,賊兵因此被消滅。拜授為成皋縣令,任官三年,政績優異。又遷升為沛郡都尉,轉任汝南都尉。所到之處,都有政績。
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升任南陽太守。他生活節儉,施政清正平和,以捕殺強暴樹立了威信,他還擅長計劃謀略,減少和愛惜民力勞役。他根據前人的經驗,製造水排設備,利用水的力量帶動鼓風機,進行冶鐵鑄造。此法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杜詩不僅有政治才能,而且還鑄造農具,節省人力,增大效益,百姓使用很感便利。還修建池塘,廣泛開墾土地,使郡中家家戶戶都豐足富實。
杜詩非常謙遜,自認為沒有功勞,不應長期任大郡長官,請求降職,以便讓出職位,給後來的賢者。他上疏說:「陛下卓越地完成了傳大的工作,成就了宏偉的勳業,收藏好兵器治理國家,眾將都返回朝廷,全國和睦一家,千秋萬代都將蒙受您創造的幸福,這是天下極大的幸事。只有匈奴還未被聖德感化,威脅著西、北的兩處邊境地區,肆意欺凌我國百姓,邊境居民深受其害,不能保護自己。臣下擔心威武勇猛的將領,雖然勤奮守衛邊境,也未必能夠脫下盔甲,收藏起弓箭。勤奮而無止息,將會有怨言;勞累而不得休息,也會有不滿。有怨忿的軍隊,難以再督責他們立功。
「臣觀察將帥的心情,功臣的期望,都盼著不再打仗,滿足於在內地郡中任官,然後再受命出征,他們才不會有怨忿的情緒。臣下認為:出師成功在於團結,而不在人多。陛下雖然顧慮北部邊境之事,也應當和緩地調用軍隊。先前湯武善於駕馭部隊,所以從不因一時憤怒而出兵。陛下起兵已十三年,將帥和睦一心,士卒歡悅。如今若是使公卿郡守都出自軍人,則將帥將會自我勉勵;士卒的優待與宿衛一樣,則士卒會勇氣百倍。為什麼?因為國家已經安定,人人都重視自己的性命,大臣以下官員,都懷戀樂土,不根據功勞給予報酬,而督責他們盡力,是不大可能的。陛下應該留下幾個郡守的職位,以便拜任那些得勝班師的大臣;再出豐厚的獎賞,給那些長期服役、有貢獻的老兵。這樣,邊境地區駐守的軍隊,會爭著捨生忘死;守城護塞的官吏,定能不辭勞苦;從而使得烽火準確,防守堅固。聖明的君王施政,必定要依據人的心理。現今雜用了一些愚昧的、德行淺薄的人,斷絕了功臣的期望,實在不適宜。」
「臣下杜詩暗自思忖,自己本來是掾史屬吏之才,正值陛下創立大業之際,賢良能幹的人都在外打仗,朝廷裡人才缺乏,我卻特殊地受到極大恩寵,但我教化百姓不稱職,任官又沒有功績,長期竊居官位,會使得功臣心懷不滿,我實在惶恐不安。建武八年的時候,我曾上書請求退位讓給有功之人。當時陛下加給我特殊的恩典,不允許辭職。臣杜詩蒙受的恩德極深,道義使得我不能擔當假意請求辭職之名,如果這次仍不能實現辭職的願望,那麼臣願辭退大郡的官職,擔任低一些的職務。將來若是我身體強壯,有能力處理繁雜艱難的事務,而且任用我的確對國家有所補益,那時再授我以較高官職,我也就不再推辭了。懇請陛下哀憐體諒、批准我的辭職請退!」
漢光武帝愛惜他的才能,仍然沒有同意杜詩的請求。
杜詩喜好推舉賢才,多次舉薦賢德士人,如清河人劉統以及魯陽長董崇等人,勤政愛民,廉潔奉公。他們都出自杜詩的薦舉。
杜詩雖然在外地任官,仍然盡心於朝廷大事,有忠正的言論,好的建議,都隨時進獻上奏。任官多年,政令教化大大推行。
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杜詩因病去世。司隸校尉鮑永,上奏說:「杜詩家中貧困,一生廉潔,沒有田宅,死後連下葬的地方都沒有。」於是,皇帝詔令:在郡中官邸治喪,並賜一千匹絹,辦理喪事。
(事據《後漢書》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