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編纂《四庫全書》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11月10日】

【原文】

高宗(1)繼試鴻詞,博採遺籍,特命輯修四庫全書,以皇子永瑢、大學士于敏中等為總裁,紀昀(2)、陸錫熊等為總纂,與其事者三百餘人,皆極一時之選,歷二十年始告成。全書三萬六千冊,繕寫七部,分藏大內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盛京文溯閣,熱河文津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命紀昀等撰全書總目,著錄三千四百五十八種,存目六千七百八十八種,都一萬二百四十六種。復命于敏中、王際華擷(3)其精華,別為四庫薈要,凡一萬二千冊,分繕二部,藏之大內摛(4)藻堂及御園味腴書屋。

(出自《清史稿・藝文志・序》)

【注釋】

(1)高宗:乾隆帝(1711-1799),名弘曆,是雍正帝的第4個兒子,深受祖父康熙的喜愛。乾隆帝25歲即位,在位60年,乾隆朝國力強大,經濟繁榮,達到了清朝的鼎盛時期;但晚年的乾隆帝,則變得好大喜功,不再勵精圖治,社會風氣也日益敗壞,故乾隆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1795年退位,4年後去世,尊為清高宗。
(2)紀昀:紀曉嵐(1724-1805),晚號石雲,諡號文達,直隸(今河北省滄洲市滄縣)崔爾莊人,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編纂家、評論家和詩人,被譽為一代文宗。
(3)擷(音協):採摘。
(4)摛(音吃):舒張。

【語譯參考】

高宗繼博學鴻詞科考試之後,廣泛蒐集散失的古籍,特別下令編修《四庫全書》,任命皇子永瑢、大學士于敏中等人為總裁,紀昀、陸錫熊等人為總纂,參與這件事情的有三百多人,都是當時最優秀的人選,歷經二十年才完成。全書共有三萬六千冊,抄寫了七部,分別存放在宮內(今北京)文淵閣,圓明園(今北京)文源閣,盛京(今遼寧瀋陽)文溯閣,熱河(今河北承德)文津閣,揚州(今江蘇)文匯閣,鎮江(今江蘇)文宗閣,杭州(今浙江)文瀾閣。命令紀昀等人撰寫全書總目,註明收錄了三千四百五十八種書籍,錄存書目六千七百八十八種,共計一萬二百四十六種。又命令于敏中、王際華選擇其中的精華,另外編成《四庫薈要》,共一萬二千冊,分別抄寫兩部,存放在宮內摛藻堂和御花園內的味腴書屋。

【研析】

乾隆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國力最昌盛的時代之一,乾隆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在他一生的統治思想上,處處追隨祖父康熙的足跡,康熙時曾編纂一部《古今圖書集成》,他也想編輯一部大型叢書,以顯示在文治方面的功績。

乾隆38年(1773),乾隆帝下令在北京設立四庫館,蒐集古今圖書,編輯《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於乾隆47年(1782)完成,分經、史、子、集四大類,共收從古至今書籍三千四百五十八種,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幾乎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典籍,被譽為傳統文化的總匯。

為了鼓勵民間向朝廷進獻圖書,清廷制定了優厚的獎勵措施,果然造成進獻風潮,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不利清政府統治的書籍。負責編纂的官員將違礙之處標明,送交乾隆帝親自審閱,集中在故宮武英殿前燒毀,並將奏准銷毀的書單知會各省,再有私藏者一律治罪。據史料粗估,部分銷毀刪改的書籍達四百多種,全部查禁銷毀的書籍達二千四百餘種,總數在十萬部以上。《四庫全書》的編定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規模空前的盛舉,但無形中也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場大浩劫。

為了整齊美觀,《四庫全書》編成後一律手抄,共抄成正本七份,分別存放在七個地方的藏書樓。乾隆帝並下令開放江浙三閣(文匯閣、文宗閣、文瀾閣),供各地文人查閱抄寫,故實際上江浙三閣有國家圖書館的作用,就當時而言是一項創舉。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四庫全書的總目錄,是學術界公認《四庫全書》中價值最高的部分,該書總結了中國古代目錄學的方法與理論,促進了目錄學的發展。

【延伸思考】

1.紀昀(曉嵐)是一代才子,歷史上流傳許多他的故事,請分享你所知道的小故事。
2. 《四庫全書》的編定一方面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規模空前的盛舉,但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場大浩劫。請談談你對這件事情有何評論。
3.在編定《四庫全書》過程中,乾隆帝的要求非常嚴格,除任命優秀人才擔任編纂工作外,他還採取了哪些作為,才能確保圖書品質。
4.清朝對於圖書的修訂和整理非常重視,設有專門的機構整理圖書,請分享你所知道的清朝重要的圖書鉅作有哪些?以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今譯下》門巋主編 建宏出版社 2001年9月
2.《圖說中國歷史》 京中玉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4月
3.《圖說清朝》 知書房出版社 2009年3月
4.《中國歷史全知道》 風車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03年10月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