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小記

天緣


【正見網2018年11月19日】

引言

文學

提到文學,我們可能想到吟詩答對,其實這只是文學的形式,而不是內涵。

真正的文學是啟發人的善念,引領人向上。真正留下來的文學名品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的丹心,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品,有「怒髮衝冠憑欄處」的忠魂。

況且東西方文學都是來源於宗教與神話。西方文學的發祥地是聖經,中國古代神話及儒釋道更是文學的根基。如果失去這些,文學不過是雕文琢句的小技。

很多人為什麼愛好文學,是因為人與生俱來的善念,是被古聖先賢的智慧所折服。

正是:文身文心方為文化,學德學品才是學識。

注:印光大師論「才」:「才者,能也。天能生物。地能載物。人能繼往聖,開來學,補天地之化育不及。故與天地並稱之為三才也。」正是:才德同養身,心正為本;天地共化物,性善為根。

白話說理

《西遊記》中唐玄奘

《西遊記》中孫悟空神通廣大、敢做敢為,受人讚賞。而唐僧似乎肉眼凡胎,優柔寡斷,無凸顯之處。而取經的主角卻是唐僧,有何原因呢?

唐僧是一個血肉凡人,但他的進步卻是人心的昇華。他有一顆向善心,這正是他的可貴之處。踏上取經路不久,唐僧就被白骨精欺騙,趕走了孫悟空,但在一番苦難,他提高上來,師徒間的信任更加堅定了,他心性上經歷了一次大的磨難、大的進步。
以後的路,他雖屢被紅孩兒、玉兔精等欺騙,但仍保持向善的心,沒有被妖魔破壞心中的善念和堅定,這也是取經路上的最大考驗與障礙,他將這種品質一直保持到最後。

功成圓滿後,他修出了慧眼,不再被鬼魅所迷,真可謂大圓滿。他的形像不因為屢犯錯誤而消損,反而更顯現人心昇華的真實性,正所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老子的「消極」

一提到老子,我們往往都想到「消極」。其實,這是對老子的曲解,而且給「消極」這個詞注入了不好的內涵。

就「消極」本身而言,也未必是壞事。歷來中國都流傳著「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剝極必復」的道理。老子之所以消「極」,也蘊涵著中庸之理,是為了永遠保持不敗。因為老子深知「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經》第五十五章)。相反,如果一個人過於積「極」,往往會造成「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因而,對於老子我們要正確認識。「重為輕根,靜為燥君」(《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一定要靜下心來,理智思考,才能究其因、洞其意、明得失、「不出戶,知天下」矣(《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淺談知音

小人有酒肉朋友,君子覓知音。再高呢?就「知因」了,也就不談「知音」了,因為「知因」者皆為「知音」。孔子講:德不孤,必有鄰。不是嗎?因而,不必為「知音」而愁,要為「知因」而憂、而求。

顏回的啟示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也是歷代被稱頌的儒家人物。但孔子也曾感嘆過:「回也非助我者也。」為什麼呢?孔子自己講顏回對他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我們是否會因為沒有人指出自己的錯誤而感嘆呢?是否會因為沒有直心的朋友而遺憾呢?大家知道唐太宗由於魏徵的離世傷心不已。就連齊景公也因為晏嬰故去而大哭,因為再也沒有人能當面指出他的過失了。

由於種種原因,可能指出我們錯誤的人會越來越少,我們更應該時時提醒自己,善於聽取別人有益的意見,在心性上取得進步。

三言兩語話長壽

生命是可貴的,健康長壽也是可貴的。

古代講福祿壽三星。壽星不但與福祿二星並列,而且更為古人看重。這在古秤上就有所體現。古代秤上有十六顆星,其中十三顆代表北鬥七星和南斗六星,另外三顆是福祿壽三星。做生意時,短人一兩折福,短人二兩折祿,短人三兩折壽。

那麼如何長壽呢?從前面秤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首先是做人要誠實正直。另外,凡是注重養生的人都知道要清心寡欲,人被名利所困擾,很難做到,但你真的做到了,你可能發現你得到的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可能由於生命的延續,你得到了一生的期盼、長久的等待。

生命是可貴的,養生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但我們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守護好內心的一份寧靜,養生就會變得容易,生命的質量就會提升。

墮落之危險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墮落是容易的。但你是否意識到,墮落更是危險的。

《伊索寓言》中有個故事:一隻忠實的獵犬常年守護著羊群,從未丟失一隻羊。群狼非常氣恨,但又不敢去報復,它們懼怕獵人的槍。有一天,一隻狼去找獵狗,對它說:「我的朋友啊,你這麼多年忠實於獵人,得到了什麼?他給你好吃的了嗎?還天天白白使喚你!加入我們吧!我們一起品嘗鮮嫩的羊肉,多美妙啊……」獵狗最終忍耐不住了,隨著進了群狼的居住地。群狼終於找到了機會,不顧一切的撲向了獵狗……

「一失足成千古恨」,歷史上的教訓太多了。我們都堅守住自己吧!

也談「遠慮」和「近憂」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表面的解釋是「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謀劃,就會有即將到來的憂患」。似乎不通,因為人生的「憂」一直不斷,不是有長遠的謀劃就一定能夠消除的。

那麼孔子到底說了什麼呢?這裡的「遠慮」應該是人生遠大的目標和真正的意義。

人生的遠大目標又是什麼呢?人生的真正意義又是什麼呢?孔子一生很注重自己的修為,也就是他一生在不斷的修煉自己,最後「不越規矩」。那麼孔子在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就沒有麻煩嗎?不是。孔子的麻煩一直不斷,但這似乎沒有影響孔子的信念和追求。孔子也根本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孔子沒有被困擾,也就是沒有「近憂」。

相反,一個人如果爭名逐利,失去自我,他時時刻刻都被名利所捆綁,他身邊的每一個利益都是他的「近憂」。

孔子說:「你如果沒有遠大的人生目標,不明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麼身邊的名利都是你的困擾。」

你有「遠慮」嗎?你有「近憂」嗎?

由一個故事談起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轉生成狗,由於某種原因,他記得前生自己是人,大便他聞起來非常香,但他內心知道這很髒,因而堅決不吃。

是什麼原因造成狗認為大便很香呢?可能是狗的生命構成因素或者是宿世的業力。我們人爭名逐利貪色縱慾又何嘗不是呢?佛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毒害,可能是因為人的生命構成因素或者宿世的業力,人認為這些都是美好的。幸而有覺者的出現,告訴我們真理和宇宙的真相,否則人也是很難辨別的。

名利色慾很誘人,但我們知道這是惡味,因而我們堅守自己。儒家的克己復禮和佛家的戒律都是讓我們有操守。人就是應該清心寡欲,克制自己。

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想到好壞的衡量標準。我們不能以自己的利慾為衡量標準,而應該以道德真理為標準,否則很容易造成不辨是非,把壞的當成好的。比如,人們都認為抓錢是好事,很可能因此而傷害別人,即使不傷害別人,也把自己珍貴的福德換成錢了。而作為一個正人君子或者是修道人,心裡已經有了真正的衡量標準,如果談起錢來還是很興奮或者別人捧幾句就沾沾自喜了,那就不應該了。

人的生命中就有正負的不同因素,最可貴的就是能夠克服負面因素,用道德真理來約束自己。這樣得到的可能不止是克己復禮,生命也會昇華到更高的境界。

《閱微草堂筆記》一則故事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有一則故事片斷:制府李衛還未做官之前,曾有一次和一位道士一同渡江。船上,恰好有一個人與船夫為價錢而爭吵。道士看了嘆息道:「命就要沒了,還在為幾文錢算計哪。」不一會兒,那個爭執的人便被帆腳碰到,跌入江裡淹死了。李先生看了心裡不禁感到驚奇。等船駛到中流的時候,突然起了很大的風,眼看著船就要被風掀翻了,道士便做法誦咒,於是,風便止住,船得以安全渡過了河。李先生向道士行禮,感謝他的救命之恩。道士說:「剛才那個墮入江中的人,是他的命,我沒有辦法救他。您是貴人,碰見災難時能得到救濟,這也是你的命。有什麼好謝的呢?」李先生聽後,再拜謝說:「領受了您的這番教導,我將終身安於命運。」道士說:「也不完全這樣,一個人一生,貧困或是顯達,當安於命運。不肯安於命運,就會想著到處鑽營求取,或是排斥、陷害別人,沒有什麼方法不敢用的。殊不知像李林甫、秦檜他們,即使不陷害好人,也能夠做宰相。他們這樣做,只是白白增加自己的罪孽而已。然而,當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時,就不可以說我要安於命運了。天地孕育人才,朝廷設置官員,是為了救補氣數,手上握著職權,卻束手等待命運的安排,天地何必生育這樣的人?朝廷又何必設這樣的官職呢?」

擁有財富的人難道不是上天讓他用財富做更多有益於眾生的事情嗎?擁有權職的人難道上天不是讓他維護正義嗎?擁有智慧的人難道不是上天讓他開啟別人嗎?

上天賦予我們的一切,不是很值得珍惜嗎?你能為了金錢和名譽而丟失自我嗎?你能為了幾十年的短暫苦苦而爭嗎?你能渾渾噩噩而不求真理嗎?如何正視上天賦予我們的一切?如何在生命的旅途中找到真我?如何擺脫各種牽絆?

茫茫天地,願君清醒;悠悠萬事,願君思奪。

"南牆"的作用

有一句話叫做"不撞南牆不回頭"。

人生來就有許多幻想。即使不是追求名利,也是希望有一個安逸美好的人生。然而在實踐中人都知道很多事不是以自己的意願為轉移的。但人總是期望事情會發生轉變,甚至於固執的人一味的一意孤行,最後撞到了"南牆"。

這一撞把很多人撞醒了。從此他開始反思人生的意義,生命的真諦。這不是因禍得福嘛!由此很多人一生名利心很淡,甚至於許多人一生修持。

所以,人生是不能沒有"南牆"的,而更重要的是撞南牆以後的反思和驚醒:南牆一撞痴夢醒,從此黃卷伴青燈。

談「棋」說道

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棋經十三篇》對圍棋的描述是「夫萬物之數,從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數之主,據其極而運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分而為四,以象四時。……」。

現在棋藝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也專業化了,可是我們很少看到其神韻的展現,難道是《棋經十三篇》寫的玄而又玄了嗎?

《傳》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可見棋的作用和意義。任何東西偏離其主位都是不好的。棋如果偏離了主位,那麼表面再繁榮,本質上也是損失。其他事情有何嘗不是呢?如果人偏離了主位,沒有了誠信和善良,為了利益為所欲為,表面上也是很自在,但本質上看不到的損失又有多少呢?

「隱」中真

有句話叫「良賈深藏」,真正的好東西往往是隱藏的,包括真理;而人們往往喜歡錶面上的東西。比如人們喜歡做一些為人所知的好事(即「陽善」);而很少做一些不為人所知的好事(即「陰德」)。

《了凡四訓》上說:「做陰德的人,天將賜福德智慧;作陽善的人,能享世間名譽。」而人們往往喜歡享世間名譽,而不願意等待天賜的福德智慧,因為後者是隱藏的,不易被察覺的。

但隱性的事物也偶爾露真容(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比如在一些古書中都有「善惡有報」的記載,這樣的事例勸善書中有,正史中也有。數量雖不龐大,但足以說明道理的真實性。為什麼?因為隱性的事物顯露的少,恰恰說明其未顯露的部分龐大。
故而「隱」中有真。智者信之,求之;迷者避之,棄之。

由柳下惠三黜談起

《論語》記載: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流傳,但君子豈止有這樣一個美德啊,上面的記載體現了柳下惠的淡定和操守。其給我們的啟示也不小。柳下惠的作用不在於一時的得失,而在於給幾千年後的我們留下了一個參考,留下了一股向善的力量。而我們又能給未來留下什麼呢?我們真正的未來又是什麼呢?

名利色氣人人求,古往今來爭不休,誰人能似柳君子,淡淡德香萬古留。

修德者

修德者注重內心本質的變化,在剜心透骨的修煉中提高,在生活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在矛盾中提高心性,表現出來的不只是優點,更有缺點,在人中可能是默默無聞的,沒有表現出大善大德。修德的過程只是執著心的再去,沒有轟轟烈烈的表現。

修德者能夠認識真理,使他身邊的人都默默的受益。老子講「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廣德若不足」大概就是指修德者。

淺談緣

「緣」很奇妙。人講緣,佛家講緣,道家也講緣。人常說緣分,但不知何為緣。佛說:萬物因緣而起,因緣而滅。佛是知緣的,緣是不斷的,除非你了緣、了願。

文言論道

鯉魚問龍

一日,大士講經畢。
池中一鯉問曰:吾嘗聞鯉魚化龍,真否?
大士曰:真!
魚不悅,遂曰:魚龍之分,繫於偶躍,天地非公也!
大士笑曰:差矣!成龍大事,豈為兒戲,龍門萬丈,哪得偶躍?
欲成龍者,必先修心養氣,去躁安神,雖香餌不能誘,萬難不為動,天傾不為懼,勞心苦志,日有所損。經此數載,具無為心,除有為漏,成矣!雖為魚身,實為龍也!豈凡魚所能比哉!
他日一躍,心不執成龍,志不在越門,雖龍門萬丈不可擋!凡魚身重,心欲成龍,意含妄念,雖龍門三尺不能越。天地無私也!
魚大喜拜曰:善哉,吾知矣!

二仙論才

一日,鍾離、洞賓二仙論道。
賓問曰:吾嘗聞曠世英才,一生困頓,何也?
鍾離笑曰:爾得道千年,豈不明其理乎?
賓曰:吾知帝遣文曲臨凡,創學著說,以益後世。何故必困其身也?
離嘆曰:汝輩竟不知其理,況世人乎?
文曲雖為聖,然入世俗必為所染,驕氣縱生,才高自恃,貪名慕利。
欲之成器,必困其身,苦其神,去其浮,喚其真。
曲星經榮辱,歷萬難,必脫俗,心清欲寡,徹悟世理。此時為文,意真境悠,足益後世也!
然世人多以其困而憤,難知真意也!
洞賓喜,贊曰:真吾師也!

二仙論道

鍾離、洞賓二仙靜觀世間,見黑浪滾滾處偶現微光。
洞賓曰:此乃積善之家。身處亂世尚能守德,不易也!
鍾離曰:大道若樹,世之積善者多得其枝葉。得枝葉者,福德延百世;得主幹者,功德耀千古。
洞賓言:有無得其根者?
鍾離曰:根深於地下,世人少有見者,雖現於世,人能識之乎?人能美之乎?

再試呂洞賓

鍾離先生十試呂洞賓,見其道心堅定,甚喜。數年後,先生欲知其理悟如何,故告洞賓曰:吾欲訪道會友數日,汝當潛心修行,不可懈怠。言罷而去。
一日,洞賓靜讀《老子》,忽聽一人呼喚。抬頭見一道人,鶴髮童顏,洞賓忙拜。道人云:吾有《道德經解》數卷,乃各家之真言,得之可登堂入室,今贈與君。洞賓拜謝。待道人離去,洞賓將其所贈書卷付之一炬。
又一日,洞賓田間勞作。一道友見而謂之:修道之人,何必勞身費神。當潛心於法,定悟冥思,方有增益。洞賓笑而不言,復勞不輟。
數日,鍾離先生歸。問《經解》之事,洞賓曰:道友相贈,不忍拒之。然《道德真經》乃祖師老君所著,其理奧,其義深,非各家所能論之。捨本逐末,是愚也;欲成以速,是貪也。貪愚之心,豈可成道!
先生再問勞作之事。洞賓曰:處塵世而不守其理,居法界而能守天理乎?身守世理,心悟真機,修者之本也。道成必護天理,悲世人,安能起思凡之心!世人之傳謬矣!
鍾離先生贊曰:心端意正,功德非淺!
洞賓拜曰:吾之修道,憑師傳授,成亦無寸功,況尚未進取,更不敢妄想也!

人生之感嘆

人者,不知從何而來,不知歸何而去,千古之迷局。幸有聖者解人之惑,傳人以道。
人者,命難過百歲,肩難擔千斤,若非上天之眷顧,功業何以成,威名何以立。然更有功成名就者,狂妄無忌,愚哉!
君子之磨難,乃上天之厚愛,欲以正其心,增其能,磨難縱大,不至於毀。為非之小人,苟且安逸,災禍一至,必難逃遁。
君子修為有所增,愈感身之渺小,功成而弗居,成上天之命,保福德而昌盛數代。小人學識有所長,驕氣熾盛,得意一時而獲罪千古。
天道深晦,唯君子行聖者之言,可窺一斑。吾欲行聖者之言,恐力不足而中止,悲乎!

地有道而載物,天有道而不息。
何謂道?費盡佛陀多少言語,引得老君多少嘆息?佛陀言未盡而涅磐,老君嘆未息而出關。
然世人棄之如草芥,知而不能行。白首窮經為博學之名, 禪語機鋒爭巧辯之勝。
道德之失真經不辨,利慾之惑本性難守。 耶穌下世遭遇迫害之苦,彌勒再來豈無誹謗之言?

戒色賦

茫茫天地奧妙無窮,非人力所能探知,朗朗乾坤正氣浩然,乃創世主之善念。然末法之眾生,不聽佛祖之教誨,不信聖者之警言,邪淫之風尤為猛烈,豈不知人生有輪迴,善惡有果報。
亂世之凡夫,不免為世俗所染,淫心侵蝕,善本漸失,地獄之門恐為之開。聞道之幸者,懸崖勒馬,費數年之苦功,銷累世之欲習,一生無求,有此之德足矣。
因緣主宰人生之路,業力造就萬事得失,夫妻乃累世之宿緣,今生始得伉儷。古時孫不二勸夫求道,妙賢待夫尋佛,當世之善者,根基不如馬丹陽,悟性見絀大迦葉,無處覓得良妻,苦海卻易沉淪。
故勸道中之人,莫為妖艷之容所迷,莫為清純之貌所惑。若愚鈍之言,啟善者之心,吾願足矣。

戒色在心

正信乃為善之根本;無神是墮落之主因。
正信之戒色佛力可仗;無神之斷欲魔心難消。
心物本一,念起即是化物;內外相連,視邪必定污心。
意念堅貞夢境時不逾規矩;淫心搖動緣具時定造惡因。
心念空,外境皆虛,豈能動我之真如本性;
心念起,無中生幻,如何守我之修命元精。

太極贊

太極,上承太虛之境,下啟萬物之生, 形至簡理至妙,演大穹化千層,神傳濟世之理,開創華夏文明,並佛法啟真善,供上士道心成。
陰陽分而合一,喻道進退有方,兩氣消長更替,喻物盛衰無常, 陽極陰生,謹防福中隱禍, 陰極陽長,晦後必現曙光,君子知之思過,厚德守中自強,順之積善有餘,同之福壽永昌。

三寶

精氣神,人之三寶,持之功業可成,耗盡萬事不興。古人苦口勸誡,今人百般縱情,何也?
妙理精微難悟,世物迷離錯綜,非聖者難辨其真,唯寡慾漸可圓通。然今人慾多為物所迷,善少不辨真經,心為物役不知其苦,墮入凡塵忘卻願宏。

論神傳技藝之提升

技藝雖小,道可通天,根扎大穹深處,神傳其妙人間,不得其要者一斑難窺,厚德載物者真傳可堪。
人之智慧難有神來之境,妙處生蓮定受高人指點,既受指點當以弘道為任,若遇有德必定盡心相傳,既不違神傳之意,更能再窺一層天。
故人生在世豈無使命,愚迷凡塵何止悲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