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樂器:簫

大法弟子 韻迷


【正見網2014年04月17日】

簫相傳為舜所造(注1),唐代以前簫是指排簫,即多管簫。今天我們指的簫為單管簫,又稱洞簫。洞簫在唐代以前稱“笛”,宋代稱“簫管”。簫一般以竹子為原料,稱為竹簫,另外還有玉簫和銅簫。

古代簫主要以伴奏為主,很少有流傳的獨奏曲。較著名的有《妝檯秋思》以昭君出塞為故事內容,曲調淒婉憂傷。還有就是十大古曲中的《漁樵問答》(注2)是琴與簫的合奏。還有十大古曲中的《平沙落雁》(注3)也是琴簫合奏。簫(洞簫)以它獨特的柔和與深沉深受現代人的喜愛,主要用於表現悠長、傷感、細膩、典雅的樂曲。

古代的簫,排簫相對來講曲調豐富一些,在伴奏時經常使用,而簫(洞簫)則因為單調而較少使用,另外吹奏的樂器往往容易聽到換氣的聲音,破壞了曲子的整體協調性,因為只有感覺不到演奏者的存在,只有音樂本身的存在,才算是最好的的曲子,這一點確實洞簫很難做到。聽過一些古代的和現代的簫曲,往往都存在聽到喘息聲問題。如果加上一些其它樂器的幫助,也許可以彌補掉這個不足,只是一定要適可而止,過了就會掩蓋掉簫的那種悠長細膩的韻味。

現代人非常喜歡簫,也許正是因為他的那種簡單。現代人在紛雜的社會裡,很難體會到那種孤寂與脫俗的感覺。聽洞簫仿佛將聽者帶到那遙遠的高山之上,體驗遠離世俗的超脫感。那種天人合一的感覺確實很好。

注1:《通典•樂器》引《世本》:“簫,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

注2:《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洒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注3:《古音正宗》中評價《平沙落雁》:“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裡,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