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7月03日】
在人類歷史的開端,全世界各民族都不約而同的有著神造人的傳說。在這之後,「大洪水」襲擊了人類,成了全世界共同的苦難記憶。但隨著人類科學的發展,神話傳說卻成了現代人語境中的天方夜譚和虛構故事,淪落到只在哄小孩睡覺時才會被人們所提及的尬尷境地。
其實,當我們抱著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和嚴謹的科學態度來對待時,不難發現古代的神話中所包含的巨大信息量並沒有和科學的理念相衝突,甚至科學的進展和發現都是在印證古代的神話傳說。
滄海變桑田
葛洪在《神仙傳》中有一段令人尋味的故事。漢朝時,神仙王遠見蔡經有仙骨,有心度化於他,便駕五龍降於蔡經家。王遠和蔡經的家人相見後又派人去邀請麻姑。不一會兒,使者回來稟告說,麻姑正受命巡查蓬萊,完事後就會來赴宴。
兩個時辰後,麻姑果來赴宴。王遠就用仙界的佳肴款待麻姑,麻姑感慨道:「自上次和你見面之後,我親眼見到東海已三次變成桑田,剛才到蓬萊,那地方的水比昔日召開群仙大會時略少了一半,難道又要變作山陵陸地嗎?」 王遠笑著說:「古代的聖人也曾說過海中會飛揚塵埃這樣的話。」
相信讀過這個故事的人一定都很佩服葛洪的「想像力」吧,可實際上,滄海變成桑田並不是什麼神話傳說,而是已被現代科學證實的事情。
眾所周知,現代地理學有兩個重要的理論------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簡單來說,大陸板塊一直在以很緩慢的速度移動著,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陸地會變成海洋,而海洋也會變成陸地。
根據科學家們理論推斷,世界第一高的喜馬拉雅山在3000萬年以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大陸板塊的運動擠壓下才緩慢形成了如今的高峰。一直到現在,喜馬拉雅山仍然沒有停止「生長」。
不止如此,人們也在海底發現了各種遠古時期的建築物。比如,日本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Yonaguni)南端,人們發現了被珊瑚覆蓋的方形結構物、巨大帶稜角的平台以及如街道、樓梯及拱門形狀的建築。經琉球大學海底考古調查隊的調查,包含在石桓島東南至東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陸續發現了各種石砌建築、柱穴、人頭雕像、拱門、石器及幾何圖形的海龜雕塑等遺蹟。
2001年,海洋學者在印度西部外海坎貝灣(Gulf of Cambay)水下120英尺處,也發現了兩座古城遺址。顯然,這些遺蹟肯定是在沉入海底之前建造的。如果按照板塊漂移學說來推斷,這些緩慢沉積到海底的建築物要經過一個極其漫長的時間。所以,東海三變桑田,看似是神話、夢話,卻和如今的科學理論完美的契合。
可這又導致了一個新的問題出現,既然這是現代前沿科學的研究,一千多年前的葛洪又是怎麼知道的呢?實際上拋開現代觀念,歷史的記載早已說明了一切。「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岳至,遂不及見。時年八十一。視其顏色如生,體亦柔軟,舉屍入棺,甚輕,如空衣,世以為屍解得仙雲。」(《晉書》)如此看來,屍解得仙的葛洪,通曉古今未來之事,也沒有什麼值得驚訝的了。
天上方一日,地下已千年
有這樣一段傳說,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樵夫,一日到信安郡的石室山去打柴。他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下圍棋,於是把斧子放在一邊,駐足觀看了起來。觀棋多時,童子對他說:「你怎麼還不回家呢?」於是王質便起身去拿斧子,可他一看斧子,發現斧柄竟然已經腐爛了。王質感到非常奇怪,怎麼一盤棋的功夫斧子就爛了?回到村子裡後,他發現村裡全都變了,都是些陌生的面孔。而他所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
這個信安郡就是如今浙江的衢州,當地依然流傳著這個傳說。天上方一日,地下已千年,聽上去就是個無稽之談。可是,這個違背常理的現象在科學界卻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相對論。
1905年,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他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相互關聯的,它們一起組成了「時空」,而在任意一個慣性系中的觀測者所測得的光速又是恆定不變的,也即光速不變原理。相對論還提出「鐘慢」和「尺縮」效應。換句話說,運動中的物體時間會變慢,長度會變短。也就是說當一個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快的話,那麼它的時間就會越慢長。說老實話,這一理論對於大部分不研究物理學的人來說,著實難以理解,但它確實已是被科學實驗所證實了的。
1915年,在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上,愛因斯坦又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引入了引力場的概念,認為我們一般認為的重力,也就是牛頓定義的萬有引力,其實並不是一種「力」,而是一種時空效應,在重力場中,時空會發生彎曲,時間和空間都會發生變化。
這一理論打破了人們對時間固定不變的固有印象,不得不說是對「天上方一日,地下已千年」最好的科學詮釋。
點石成金
點石成金是一個非常為人熟知的神仙之術,只要拿手一點,一塊破石頭立馬變成了價值不菲的黃金。這估計是許多現代人夢寐以求的超能力。
按照現今的科學理論,將石頭變為黃金就是一種物質轉化成另外一種物質,一種元素變成另一種元素,理論上只要改變元素的原子核便可以做到。現代科學已經實現了這一點,只要使用高速運動的中子撞擊比金的質子數更大的元素,就可以使得該元素裂變,從而轉化成金,只不過,金和其他放射性元素混合在一起,要分離它們的代價太高,但是,現代科技總歸能實現「點石成金」的技術了。
巧合的是,道家所煉的金丹的常用原料便是汞和鉛,而汞和鉛的質子數都大於金,汞的質子個數和金元素的質子個數隻相差一,換句話說,只要轟擊出一個質子,就能使得汞變成金。
當然肯定有人會說,轟擊原子核的條件是非常苛刻的,一般的煉丹爐根本達不到這個溫度。確實如此,可是,煉丹並不是在實驗室裡的科學實驗,而是真正的修煉,修煉者在修煉過程中,身體會儲存大量的高能量物質,煉丹時,修煉者自身的能量也會參與其中。
在七、八十年代,正值中國大陸氣功熱,許多氣功現象已得到當時中國頂尖科學家們的證實。比如錢學森就已經認識到了,氣功修煉者可以改變微觀粒子的一些特性:「機理性研究,即基礎理論研究,清華大學陸祖萌同志關於氣功外氣對水分子結構影響研究成功證明,外氣能夠影響到分子結構,即分子的價鍵和電子云分布,這說明外氣本質可能還是電磁波。」(《論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
既然氣功師或氣功修煉者能用自身高能量物質來改變物質的本質,那麼古人所說點石成金之術、煉丹術在理論上顯然也是成立的了。
結語
其實,科學和神話本沒有界限,甚至它們的理念都是相通的,只是許多固步自封的人人為的將其切割。不然為何牛頓、愛因斯坦等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都是信神和創世主的呢?而科學真正的突破,勢必需要人類擁有敢於打破現有科學框架的智慧和勇氣,不如此,科學的理論無法真正的往前推進,而神言和神跡,或許是一條可以帶領人類走向更高科學維度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