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7月01日】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帝王在都城北京裡的宮城。其中的「紫」字來源於「紫微垣」,「紫微垣」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是天帝的居所,天人合一,人間帝王與天帝相對應,故而皇帝的宮城也用一個「紫」字。
一、午門廷杖
紫禁城午門
紫禁城的南門是午門,午門外是明朝皇帝廷杖大臣的地方,廷杖一事雖然在明代以前也偶有出現,但是到了明朝則成了皇帝懲罰、威懾大臣的普遍手段(清代廢除)。尤其是在明朝的正德和嘉靖兩朝,廷杖達到頂峰,而且地點就在紫禁城的午門之外,對大臣們的傷害、侮辱到達極至。正德帝荒淫無度,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計劃到南方遊玩,受到群臣的勸阻,正德帝竟然廷杖大臣146人,打死11人;嘉靖帝因為「大禮議」事件,一次就廷杖大臣134人,有17人被打死。明代除建文、永樂、仁宗、宣宗外(也就是除朱元璋以外的明前期),幾乎各個時期都有廷杖大臣的記錄。明代皇帝為何熱衷於用廷杖手段侮辱、威懾群臣呢?這要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年(1380年)的一件大事說起。
明初,胡惟庸曾任宰相,其人做事多有獨斷專行,囂張跋扈之處,後來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名誅殺了胡惟庸(胡惟庸其實沒有謀反),並牽連3萬多人都被處死,史稱胡惟庸案。更進一步,朱元璋撤銷了宰相一職,宰相作為政府幕僚長性質的職位,通常認為是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出現的,一直延續到明朝初年(共存在約兩千年),之後有明一代不再設宰相,並延續至清代,而宰相的工作就要由皇帝自己來做了。
這一重大變化標誌著中國古代社會從明洪武13年開始就進入到了君主專制時期,皇權獨大。而之前從秦到元的帝國時代,因為有宰相率領的文官集團在政府決策中起到的實質作用,對皇權形成制衡,我們可以稱其為開明的君主制時期。但是明清兩代,決策出自帝王獨裁,百官只是執行者,故而「帝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朝中大臣的地位嚴重下降。到了清代,朝中大臣對皇帝更以「奴才」自稱,此種情況就越發明顯。
明代是科舉盛行的時代,朝中大臣多是學習儒家經典而來做官的,心中懷有修身齊家治國理想的仍不在少數——楊士奇、楊榮、楊溥、商輅、于謙、王陽明、楊廷和、海瑞……這諸多名臣的出現就是有力的證據,當朝中大臣看到皇帝做事有不合禮法之處時,進行勸諫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廷杖的普遍實施嚴重削弱了官員們對國家的忠誠,當阿諛奉承者平步青雲,忠貞直諫者慘遭廷杖的一幕幕不斷發生時,官員們心態的轉變就不可避免了。難怪明末崇禎帝在亡國前發出「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慨嘆,其實這正是明朝兩百多年來,帝王專制,矮化士大夫階層,不斷以廷杖等手段侮辱、威懾群臣的必然後果。
二、軍機處
軍機處
穿過紫禁城前半部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到了乾清門,乾清門西側的一排小平房正是清代大名鼎鼎的軍機處所在地。軍機處在清中期雍正年間開始設置,當時只是為應對西北軍事而設的臨時機構,但後來演變成清中後期的權力中樞。今天的遊客遊覽到此時,往往都會感到奇怪,清代如此重要的權力中樞為甚麼竟然在這麼小的房子裡辦公?其實這正是清代政治制度走向獨裁、衰落、扭曲的集中體現。
明代雖然廢除了宰相,但是出現了內閣,內閣本質上是皇帝的私人顧問團或秘書處,明代中後期,在皇帝比較懶惰的時候,內閣承擔了一部分以前宰相的職能。但是內閣大學士的品級只有五品,非常的低,所以即便他們有時可以代行一部分宰相的職能,也是名不副實,內閣其實是明代政治制度扭曲的表現。然而明代的內閣大學士通常以六部尚書和皇帝的老師來兼任,地位還是尊貴的(雖然內閣大學士本身品級不高),內閣好歹也算是國家的正式官署,成員是有品級的國家官員,其任免是有規章制度的。
到了清代則更甚一步,雍正帝設立的軍機處本質上仍然是皇帝的私人辦公室,當時還不是政府的常設機構,其成員也無品級,組成完全由皇帝個人來安排,所以只在一排小平房裡辦公,地位比內閣更低,然而軍機處處理的事務卻更重要。而且到了清代中晚期,由於密折和廷寄制度的普遍實施,使得此時的政治成為了一種秘密政治,可以說清中晚期制度層面的嚴重畸形,很多都與軍機處的運作有關。
密折,在歷史上雖偶有出現,但從來沒有大面積長期流行,也不是大臣向皇帝奏事的正式公文,然而在清雍正時期,卻大肆泛濫,並一直延續到清末,成為大臣向皇帝奏事的主要方式之一。雍正帝規定四品以上官員都可以給皇帝直接上密摺奏事,所奏之事連他的同僚或上下級官員都不知道,直接送入軍機處,給皇帝閱覽,密折制度直接導致官員之間的互相告密,人人自危,互不信任。
廷寄,是把皇帝的諭旨分成了兩部分(清代以前不存在廷寄,皇帝的諭旨大都是公開的),一部分為明發上諭,是公開發布的,使天下人悉知;另一部分為廷寄,是直接發給指定官員的秘密諭旨,連此官員的同僚都不知曉。在軍機處成立後,廷寄經由軍機處發出,是清中晚期主要的政令下達方式,而明發上諭反而退居其次了,只發布一些無關緊要的政令。應該說,國家政務確實有一部分需要保密,比如軍事行動等等,但是如果把重要的大部分國家事務都以保密處理,就不正常了。國家政務應該開誠布公,才能取信於民,這才是最基本的原則。
三、乾清宮「正大光明」匾
乾清宮「正大光明「匾
乾清門的後面就是乾清宮了,乾清宮正中上方懸掛順治帝題寫的「正大光明「匾,正大光明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就是做事要光明磊落,然而在「正大光明」匾後面卻存放著一個機密的物件。
在中國古代的君主制制度下,建立儲君從來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是所謂「國本」,建立儲君的原則通常是早立儲和公開立儲,而儲君的選擇又通常依據嫡長子繼承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雖然在不同的時期情況有所不同,但大的原則不變。清康熙帝也曾兩次公開立胤礽為儲君,但又兩次廢儲,最後直至去世也沒有公開立儲,這給繼位的雍正帝帶來很多非議,於是雍正帝開始採用了一套秘密立儲制度——皇帝生前秘密寫好兩份傳位詔書,一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另一份隨身攜帶,除皇帝本人外,無人知道儲君為誰,當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詔取出,核對後確立帝位繼承人。看似這是一套完美的立儲機制,其實根本就不是。古代社會講的是君權天授,建立儲君時要昭告上天,曉諭萬民,如此才名正言順。秘密立儲制度本身就不符合自古以來的傳統,還把秘密的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真是莫大的諷刺!
四、結語
中國古代的君主制帝國,如果以秦漢為發端(成的階段),以唐宋為高峰(住的階段),那麼明清就是尾聲(壞的階段)。到了明清兩代,一切都變的不行了,就連讀孔孟聖賢之書的人,心裡想的也經常是怎樣升官發財,而不是修身治國了,其政治制度的衰變也就無可避免。無論是午門廷杖的出現,還是軍機處的設置運作,亦或是秘密立儲的荒唐,究其根本原因,乃是人內心道德衰落所致,各個方面都相應的變差、變畸形扭曲了。歷史的教訓深刻而沉重,每個人都有責任,都有過錯,人們好像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變差了。
萬幸的是,今天我們得到了聖人的啟示,真正懂得了一個道理,就是人類只有提升道德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一切才能向好的方向發展。不然,無論怎樣費盡心機的策劃,都是枉然,反而加劇了下滑的速度,反而使結果變的更差,因為人心沒有變善變好。
在此,我們期待著人心向善、道德提升之後,一個真正盡善盡美的制度的出現,一個偉大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