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水河的訴說

──感悟生命之岸
靜心


【正見網2014年05月29日】

伊水河發源於熊耳山南麓的欒川縣,流經嵩縣、伊川,穿伊闕而入洛陽,東北至偃師注入洛水。全長368公裡,流域面積6100多平方公裡。伊水河、洛河撐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歷史學家稱讚為“東方的兩河文明”。聞名於世的龍門石窟就位於洛陽城南的伊闕峽谷間,伊河水從兩山間穿過,泛舟河中,似乎穿梭在歷史的長河中。

靜靜的坐在伊水河畔,望著這泓清水從容流過,那也許是她千年不變的姿態,瀲灩的微波中蕩漾著岸邊垂柳的顏色。景色如畫,一任揮灑心情與天地自然融通,感受著天賜的清趣。

或許,她曾經是山間的小溪,清新俊逸;她曾經穿過陡崖峭壁,激盪澎湃;或者,她曾徜徉于山野之間,化作深沉寧靜的湖光山色。就這樣,她一路走來,沿著她的岸,走過屬於她的歲月,追尋著天地所賜予她生命的每一份收穫。

我相信,這水是快樂的、幸福的,因為有岸。岸,給了她依靠,依岸而行,她成為清新俊逸的溪流、深沉寧靜的湖泊、奔放澎湃的江河,最後歸回海的懷抱……成功的演繹了她生命的每一個角色;岸,更給了她方向,她知道,依岸而行,她的生命將不斷的昇華,從而成就她最終的夢想。因此,一路走來,山岩沒能阻擋得了她的腳步,落英也沒能挽留下她的清波……

因此,岸是水的生命之規、生命之道,有岸,水才成就了生命的美好;水若無岸,任性而為,則或驟然成洪,肆虐成災;或恣意遊走,消散無蹤。

水有岸,人生亦有岸,那就是做人的準則。在中華傳統神傳文化中,提倡聖人之道、君子之德,把仁、義、禮、智、信作為做人的標準,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無數堅守美德的千古佳話,以及敬天知命、誠實守信、互助互讓的純樸民風。

然而,在物慾的誘惑下,如今,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這些做人的準則,而把名利作為人生的追求,為蝸角虛名、蠅頭小利而樂而憂,爾虞我詐,苦苦爭鬥,氣恨一生,悲苦一生,到頭來兩手空空,一切成空。名韁利鎖——名利本不是人生可依循的岸,而是捆綁人生的韁鎖:傷害的是別人,毀掉的是自己。人之所以為人,是要遵循做人的準則,這樣的生命,才會被天地承認,容納;如果喪失人的善良本性,也就等於失去了做人的資格,就會被淘汰。

今天,我們都在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面對頻頻發生的天災人禍,茫然不知所措,而面社會亂象卻又隨波逐流、甚至推波助瀾。有道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也許正是需要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找回善良的本性,回歸做人正道的時候了。生命之岸其實就是生命回歸的準則,在今天就是這宇宙的真理──“真善忍”。有了準則就有了方向、有了動力,心就有了約束,不會放縱魔性、驕橫四溢、為所欲為,就會自然遵照這真理,走一條向善之路,不斷放棄後天的觀念、對自我的執著與妄念,越過累世的萬重高山與業障,一路飛渡天河。。。

有緣能聞及法輪佛法的生命是可貴的。遵循“真善忍”這宇宙中的唯一真理,守住心中永恆的承諾與對真理的堅信堅定,駕著蘭舟乘風破浪,滿載著收穫,一直駛向幸福的彼岸。最終返本歸真──歸回生命誕生的純淨之地。正如這流淌了萬千載的伊水河,靜靜等待著神的歸來,大法的開傳,能有緣聆聽到生命的真言“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從而得到創世主的救度,生命展開綺麗的畫卷,開啟新的旅程。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