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江花月夜》與《登幽州台歌》看生命的真正意義

纖纖


【正見網2025年07月04日】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是出自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名句,穿越千年仍震撼人心。古人常言「詩言志」,而這首詩正是人類命運的詩意凝結。

張若虛借江水與明月的永恆,映襯人生的短暫與渺小。他寫道:「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不息,世代更替無盡,而江上的月亮卻年復一年不曾改變。人的生命如此短暫,宇宙卻有其不變的法則與節律。

而緊接著的「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更是一種深邃的追問。江上的月亮究竟在等待誰?只有滔滔江水日夜東流,無語無聲地送別一切。詩人似乎在等待著什麼,卻又無從知曉,那種無言的失落、生命本質的探尋,深藏在靜夜江月之中。

同樣的浩嘆,也見於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高遠望,古人已逝,來者未至,天地之間,唯有詩人一人獨立其間。古今如夢,時空如煙,面對天地永恆的沉默,他潸然淚下,不是哀己一身之苦,而是深知生命有限,真理難覓。

張若虛與陳子昂,兩位唐代詩人的絕唱,雖一動一靜,一江水一高台,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在追問人生的來處與歸途,感受到宇宙的浩瀚與人生命運的無奈。他們都在尋找:真正的意義在哪裡?我們為何而來,又將往何處去?

而這種等待與追問,在歷史長河中無數次上演,卻始終沒有答案。因為真相尚未出現,他們終究只能在迷中嘆息。

直到今天,大法的開傳,才使塵封的謎底得以揭開。正如李洪志大師在《為甚麼會有人類》一文中所揭示的:

「為了挽救天宇,創世主叫眾神、眾主下世在此環境中當人,吃苦、提高、消罪,重新塑造自己,從而再回天堂。」

原來,我們不是偶然來在人間。眾生皆為法而來,在這輪迴萬世的等待中,只為等到這部宇宙大法的洪傳。張若虛所問的「江月待何人」,陳子昂所哀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其實都在等待——等待那能夠喚醒良知、解開迷局、帶人回歸的真法。

今天,大法洪傳全球,眾生終於迎來了這億萬年的機緣。而我們,作為當下的人,得以見證和參與這一偉大歷史時刻,實為莫大福緣。

機緣稍縱即逝,歷史不會再重演。請珍惜這段聖緣吧,因為這不僅關乎今生,而是關乎永恆的歸宿。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