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智慧——開門見山

大法弟子 天純


【正見網2014年07月24日】

古人將山比作問題或麻煩,所謂開門見山,一般是指說話不拐彎抹角,不繞彎子,直入主題。唐朝大詩人李白一向寫詩都是開門見山,一下筆就觸及題旨,從不拐彎抹角,如《遠別離》的第一句就是“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蜀道難》的第一句是:“噫吁上,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長相思》第一句寫:“長相思,在長安。”

有一個誤區就是,我們都認為類似八股文的東西和一些古代的規矩是迂腐的表現和我們常講的繁文縟節。其實古代並不是那麼回事,古人既照顧到了做事直來直去的一面,同時還非常注意利用一些禮節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任何事情都存在兩方面,近代的人的道德不行了,那麼一切的東西也隨之表現出了它的弊端,是道德水準的原因,而非事情本身。

有幾次,看朋友打電話,先要問最近好不好,家人好不好,工作順利不順利,問了一大圈,五六分鐘過去了,才到達主題,說出自己真正的目地。我聽著都累。自己留意就會看到現在的中國人都是這樣打電話的。如果你不這樣做,別人就會說你不懂事,沒禮貌。更有甚者會說你勢利,不懂禮節只知道辦自己的事。

在同修之間也是如此,有時候在給對方提意見時,要先講對方的好的一面,最後才繞到問題上,含糊其辭的講對方的缺點。主要原因是怕對方反感自己,真正保護的是自己。

不能做到開門見山,至少有兩個缺點。第一是浪費時間,本來兩分鐘可以講完的事,現在要五六分鐘或十幾分鐘。第二是造成歧義,別人會費很大勁去理解,而且還是不能完全知道你講的是什麼。

看一看古代的文章,就會發現古代的人大都喜歡直來直去,文章直入主題。李白是一個典範,大都是簡單的介紹一下環境,就開始講述要表達的事情。

師尊在講法時,一再提醒我們提問題要“開門見山”,我悟到那就是師尊在給我們講法,教給我們如何做。師尊在法會上講的每一句話,都是在給我們講法,都應該向內找一找,提高上來,不要認為那不是對我們講的,與我們無關。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