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你相信你讀的文章嗎?

李予群


【正見網2002年04月26日】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俗語不知道開始於中國的哪個朝代,現在已經演變為「有錢能使磨推鬼」,無獨有偶,在西方也有一句類似的話,叫做「錢說話」,那麼在當今世界一流的科學雜誌上,科學最高的殿堂裡,是不是錢也能發言?答案是:確實如此。

據三月二十八日第416期《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的經濟利益可以使他們的科學文章和綜述文章出現偏見,這正是錢能說話的表現。最近,位於華盛頓的一個非盈利組織「公共利益科學中心」給200個科學雜誌提交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敦促這些雜誌加強公開經濟利益的政策,這份報告的支持簽名者中有《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和《美國醫學會期刊》的前任編輯,所以這份報告沒有被處理到垃圾桶裡。

當商業街和學術界的關係越來越緊密的時候,如何對待利益衝突帶來的學術偏見,將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而不可迴避的問題。Virginia Sharpe是公共利益科學中心科學項目的負責人,他說:「不論是關於癌症、臨床研究或者是全球升溫問題,共同的經濟利益都藏在同僚們審稿的科學雜誌的信譽中。」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藥理學家Lisa Bero研究的是科學對臨床的影響,她毫不懷疑商業利益會帶來科學偏見。她說,由單個公司支持的研究比多個公司支持的研究帶來更大的偏見,當研究結果和商業利益掛鉤時,研究的結果往往傾向於支持贊助者的方向。

據報導,研究人員做了一些關於科研和商業利益之間關係的研究,其中一個研究結果是,在研究鈣離子拮抗劑的70個研究小組中,與藥品公司有合作的小組96%支持該藥有療效。評論說,這種偏向性如果發生在臨床研究中,則可能威脅病人的生命,科學雜誌應該怎樣把握將這種商業資助關係公開的程度爭議很大。如果讀者知道這種關係,在他們的意識中會想這種文章是傾向於商品創造者的。《自然》和《科學》雜誌已經採取了公開利益關係的政策,但是很多的雜誌沒有採納。

一位Duke大學的地理學家Orrin Pilkey說:「我看到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寫的關於某些產品的樂觀的科學報導,而這些科學家本身是這些公司的諮詢者。」有些雜誌不願意公開商業利益,是因為他們害怕作者不願意再向這個雜誌投稿。

有建議說把文章作者的商業利益關係也一起送交給文章的審稿者,使得這些審稿人有一定的概況了解,《科學》雜誌拒絕了這個建議,《自然》雜誌也同樣拒絕了,因為他們認為這不是審稿者的任務,但是有些雜誌這樣做了,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審稿人的商業利益帶來的科學偏見又如何排除呢?除了文章作者、審稿者,雜誌的編輯、主編的商業利益帶來的科學偏見又如何排除呢?史丹福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Mildred Cho說:「有些雜誌的與商業利益相關的編輯竟然選擇哪些文章可以發表。」特別是那些醫療器材,文章發表後被當作市場指南,但是人們卻不知道文章作者和這個公司有合作關係。

更令人沮喪的是即便是雜誌有這種公開商業關係的規定,但是這些規定被廣泛忽視的時候,就像沒有這個規定一樣。塔夫茨大學的一位研究科學和商業利益關係的學者1997年調查了1396個影響很大的雜誌,只有15.8%的雜誌有這個規定,這其中90%以上是臨床雜誌,在規定要公開商業關係的雜誌中只有0.5%的文章按照規定行事了,65.7%的文章完全沒有公開商業關係。甚至是《自然》雜誌和臨床醫學的頭號雜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都沒有遵守這個規定。

《英國醫學雜誌》的編輯Richard Smith說:「很多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對經濟上的影響有免疫力,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偏見帶入科學實驗中是很微妙的。」

其實,除了科學這個人類心目中真理的殿堂被錢污染外,人類的方方面面都在被錢推動著,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以及整個世界的每一個領域,錢決定人們的喜怒哀樂、錢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錢把整個世界串在一起;人為錢而生而死,世界為錢而轉,當科學這個領域被錢占領的時候,錢已然成為人的上帝了。

《自然》雜誌提出的這個問題值得每個人深思,被錢推動而產生的「真理」可信嗎?達爾文在名利的驅使下告訴人一個所謂的真理:人是猴子進化而來的,人們卻相信了。他的偏見難道不值得懷疑一下嗎?下一個問題是:現在科學雜誌裡發表的文章是由多少為資金而孜孜以求的科學家們產生出來的?難道對科研資金的渴望不會將偏見帶入科學實驗嗎?


參考文獻

Can you believe what you read? Nature 416, 360-363(2002)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海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