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詩醇:「傷心莫唱--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

鄭重


【正見網2017年03月26日】

楊果 《越調 小桃紅•採蓮女》

採蓮人和採蓮歌,
柳外蘭舟過。
不管鴛鴦夢驚破。
夜如何?
有人獨上江樓臥。
傷心莫唱--
南朝舊曲,
司馬淚痕多!

【註解】
小桃紅:越調中的一個曲牌名。

採蓮人和採蓮歌:採蓮的人此唱彼隨地唱著《採蓮歌》。和(讀賀):唱和、跟隨著吟唱,如“一唱百和”。宋玉《對楚王問》:“其始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蘭舟:一種用木蘭製造的精美的船。蘭:木蘭,植物名。蘇軾《赤壁賦》:“桂棹兮蘭槳。”

南朝舊曲:本指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所作的樂曲《玉樹後庭花》。陳後主迷於聲色,終致亡國,人們便將此曲視為“亡國之音”。這裡泛指南朝地區流行的歌曲。 南朝:指我國五六世紀時在南方相繼建立的宋、齊、梁、陳四個小王朝。

司馬淚痕多: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憲宗元和年間,被貶為江州司馬。他在潯陽江頭送客時,聽一位“商人婦”彈琵琶,並訴說她的不幸遭遇。白居易聯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作《琵琶行》詩,傾抒他的傷感和同情,詩的結句是:“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在這首小令裡,作者借“司馬”而自喻。

【賞析】
楊果(1195—1296),字正卿,號西庵,祁州蒲陰(今河北安國縣)人, 金哀宗正大元年進士,官至參政知事。《元史》本傳說他:“性聰敏,美風姿,工文章,尤長於樂府。外若沉默,內懷智用。善諧謔,聞者絕倒。”著有《西庵集》,現存小令11首。明人朱權《太和正音譜》說:“楊西庵之詞,如花柳芳妍。”從這裡可以窺見他的風格。

“採蓮人和採蓮歌,柳外蘭舟過。”著一“和”字,反映出採蓮人原非一個,而是一群。她們歡欣愉悅,喜氣盈盈,此唱彼和,好不快活熱鬧!這歌聲是從哪兒來的?但見前邊楊柳掩映,朦朧可見一舫蘭舟,翩然而過。她們乘蘭舟,樂呵呵,卻“不管鴛鴦夢驚破”。說明此時天色已晚,採蓮人樂者自樂,卻沒有想到她的歌聲對周圍的客觀環境,會有什麼影響。接下去,就這一個意念的軌跡,繼續發展——

“夜如何?有人獨上江樓臥。”進一步說明,夜已深了,有人“獨”臥江樓,思緒萬端,百感交集,夜不能寐。此人為什麼睡不著呢?這是因為他心懷家國之憂,有一種“國已不國,家已不家”的難遣之愁。他聽了採蓮人的歌聲,更增添了無窮傷感。所以,結句說——“傷心莫唱,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用“莫唱”來反映唱,深婉有致。前邊那些採蓮人所唱之曲,乃是“南朝舊曲",使“獨臥江樓”之人聽了,更加悲痛欲絕,涕淚滂沱。所以用“莫唱”二字,請其止歇。事實上,她們已經唱得很多、很久了。

讀了這首小令,很容易聯想到唐人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它們(那首小令及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和表現手法,均有類似之處。

小令以採蓮人唱歌為起句,寫得一片歡樂,用以反襯出“獨臥江樓”者的家國之憂。樂者愈樂,憂者愈憂,在鮮明的對比中,突出了主題思想的深刻意蘊和作者的藝術匠心。

憂國憂民,是中國志士仁人和善良知識分子的赤誠的天性!“剪不斷,理還亂”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