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2年08月19日】
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的今天,精神頹廢、道德下滑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青年人的身上,這種趨勢體現得更為明顯:年輕一代在追求潮流的同時,往往容易忽略傳統規範的價值,在不知不覺中走向變異。青少年的犯罪率不斷上升,是一個普遍現象,令人憂心。如何重新塑造曾經迷失、犯錯的青年呢?《紐約時報》2002年7月24日介紹了一個特殊的實驗過程。
在美國聖安東尼奧市的克瑞爾少年監獄裡,所有的少年犯都必須參與不同類別的社區服務,比如在政府辦公樓前修剪草坪,或者在高速路上拾垃圾等。然而,監獄官格蘭.福克為少年犯設置的服務工作與眾不同:他與另外兩名作家合作,輔導少年犯學習創作兒童故事書,作品捐給老人院的圖書館。福克先生認為,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少年犯在寫作時肯定會避免使用街頭少年的粗話,而且這對於那些在入獄前已經生兒育女的青年人來說更具吸引力。
這個課程實施後,有七名少年犯報名參加。首先由詩人希爾曼先生為他們朗讀一篇篇童話,然後教授文章結構和描寫人物的寫作知識。意想不到的是,這些犯人對聽到的故事本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最喜歡的是類似『醜小鴨』的故事。希爾曼先生分析說,這些年輕人的童年都不幸福,在青春期變得傲慢,還故作強硬。對於他們來說,小貓由於謙卑而得到了特殊獎勵的故事實在是有著非常的吸引力。希爾曼先生還提到,有的故事的寓意深刻,很適合走上迷途的年輕人。比如兔子彼得不聽媽媽的話,結果陷入困境,幾經坎坷終於回到了安全溫暖的家。
這期寫作班的成績喜人:每個年青人都寫出了一個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有的想像力豐富,有的則注重聯繫現實生活。這些作品被印成書本,由少年作者在監獄的大會上為他們的父母朗讀。由此,他們得到了行為獎勵分數,現在他們獲准離開管教中心,去為社區的孩子們朗讀自己創作的故事。
報導在最後評論說:「三十年前,在成人和青年監獄中都經常開設類似的語文課程,可是今天,監獄卻更加注重懲罰以保護社會的安定。然而聖安東尼奧的少年監獄卻逆流而行。」我們看到,這種正面引導的方法在教育青年犯方面取得了成功:童話故事啟發了少年犯心中的善念,癒合了他們幼時的創傷。他們從寓言中得到了鼓勵,從而為其他人創作出富有教育意義的作品。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愛與善的力量改造著這些一度徘徊在人生邊緣的青年,幫助他們儘快重返光明的世界。
由此,我們是否可以獲得如下的啟示呢?當我們驚呼人性的墮落時,可曾想到:法律、規章、監獄的存在無法從根本上保證社會的穩定,因為懲罰或強制不能真正地改變人心,使罪犯變成良民。嚴格的處治和對自由的限制只是消極被動的措施。只有當人們從自己的內心認識到了對錯、是非,再配合外界的積極影響,改過自新,這才是本質的持久的變化,也會對家庭、社區乃至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每一個生命都渴望真誠,善意和包容。讓我們用善去消融心中的陰影,創造文明的社會。道德回升才是未來的最大保證。
參考文獻
http://nytimes.com/2002/07/24/education/24LE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