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登鸛雀樓》隨感

懸鏡


【正見網2002年12月05日】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

這首唐詩是許多中國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好詩。簡單的二十個字,表達了一幅美麗的圖畫與深刻的意境。每當我讀這首詩時,腦中就會顯現一幅鮮明的風景畫,如同詩人當年看到的景致一樣:天上的一輪白日沿著山邊,慢慢地消失在天際,地上的滾滾黃河水則奔流不息地湧入滄海,我沉浸在這優美而壯麗的景色中。

然而,生活中充滿現代化科技的我們,儘管擁有各種看似便利的工具,卻不難發現,這首詩所描繪的情景,除了我們的大腦外,似乎是無法以現今的任何科學技術所能刻畫出來的。

如果當時有今天的精密數位相機,詩人把他看到的景象拍下來,他會照出一張精美的相片。但是能不能保留到今天,就很難說了;相機可以幫我們捕捉到靜態的畫面,而「依山盡」與「入海流」的過程,就非得動用攝影機才能完成了。但是,真要讓我們揣摩當年,「如臨其境」一般時,恐怕誰也難說能與當年詩人感受到的是完全一樣了。

至於詩的後面兩句,那就更難用科技描述了。儘管現代化技術很發達,人的思想境界卻永遠都不能被複製。讀著這首詩,也許你會感受到詩人那一顆想要一探宇宙奧秘的願望,也許他是自勉地告訴自己「登高望遠」,擴大胸襟往上登去,才是觀其全貌的唯一辦法。

詩人是用「心」寫詩,描述的是人生命本質追求的東西。當任何一個人讀著這首詩時,都會被他的「心」所觸動,而碰觸到的也是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在那瞬間,詩人心中想表達的訊息,就透過這短短的二十個字傳遞到了讀者的心裡。現代科技所能捕捉的只是外觀與表象的東西,雖然能把畫面重現,卻不能描述當時的意境。影音技術能觸動觀眾的感官,卻觸動不了他們內心真正的嚮往,與心中追求理想與光明的一面。而那份深刻的內涵與生命的本質,卻正好是現代科學所欠缺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