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的譴告》(更新版)

正見網《人與環境》編輯組


【正見網2004年09月16日】

簡體WORD文件 (1,651KB) | PDF文件 (1.8MB)

(點擊滑鼠右鍵,選"Save As"下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言

「四書五經」中的《尚書》是經由孔子編纂的一部史書。其中的《周書•金滕篇》生動而詳細記載了周朝初年發生的一次強風暴的過程。周武王在征服商紂王的兩年後,患了重病。其弟周公姬旦曾經築壇禱告,願以身代,然後將祝文封入金滕箱內。結果武王病癒,周公也未死。數年後,武王駕崩,周公的兄弟管叔等人於是散布周公的流言蜚語。周公不得不前往東部度過了兩年。那一年秋天,收穫在即,看起來是一個大豐收年。可忽然起了大風雷電,莊稼在狂風中倒伏,大樹被連根拔起,民眾驚恐萬分。周成王和大臣們皆穿起禮服準備行卜禮,按慣例先開啟金滕箱,結果發現了周公願代武王以死的祝文。成王深感自責,於是決定前往東部迎回周公。成王的御駕剛出到城門外,天下起了雨,風向反轉了過來,已經被颳倒了的莊稼又重新立了起來。這一年仍然是大豐收年。

從這個古代天氣個案我們可以看到兩方面,一方面,它記錄了一次風暴過程的演變,今天的氣象學把它當作一次典型的古代天氣現象來研究。另一方面,這次風暴過程不只是一個純粹的自然現象,而是與周成王的行為存在著因果關係,風暴的開始是對周成王等人對周公的排擠打擊行為的警示。我們認為像這次風暴的來去與周成王等人的作法之間的因果關係是非常嚴肅的課題,一次風暴過程的破壞力往往是有限的,而像周成王等人的行為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卻是廣泛和深遠的。這裡,我們對近年來中國大陸不同的天災與當權者的行為進行了研究,將明確提出天災與人,尤其與當權者的德行之間具有的關聯,天災具有明確的遣告意義。

翻開悠久的中華民族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天災與人的關係存在著從道行天下,天人相通,到天災遣告成為現實,再到天災的遣告被人淡忘的演變。

道行天下,天人相通,可追溯到歷史之初的三皇五帝。相傳有一天,三皇之一的伏羲氏來到黃河邊上,忽然有龍馬負圖而出,伏羲氏因此而創造了八卦。古稱此圖為「 河圖」 ,也稱之為伏羲八卦,先天八卦,是最原始版的易經。據說,這河圖就是上天留給人遵循上天旨意的方法。五帝時期,黃帝、顓頊帝、帝嚳、堯和舜秉承上天的旨意,因為賢德而為各個部落所尊崇、所擁戴,他們以德行教化百姓,治理天下,並被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而歷代傳頌。那是個「道行天下,人間天堂」的時代。司馬遷在《史記》上說黃帝獲「寶鼎」與「神策」,他因此知道陰陽、生死變化的道理,順天意治天下,行道於天下。

天人相通,人能順天意而行,那麼天災的遣告是沒有意義的。但是自標誌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進入了王朝時代的夏王朝的建立起,君王有了聖明與昏聵,仁德與殘暴的分別,臣也有了忠良與奸佞,清官與貪官等的不同。這時的天災往往表現為對當權者違背天意行為的警告,於是天災的遣告有了直接的現實意義。

從大禹到孔子這段時期,包括夏朝,商朝和周朝,聖明仁德的君王處在高境界的道德狀態,帶著對天的敬畏之心,感悟來自於天的譴告是人們的自覺狀態。在《尚書》中就有許多相關的記載,像周成王從天災中,意識到了自己的過錯,自省而改之,迎回了周公,於是國有了一代明君,民有了平安繁榮,這只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被尊為聖人的孔子卻以為那時已經是人離道遠的時代了,他曾深深感嘆 「天下無道久矣」。正是人遠離了道,於是對天災遣告的感知能力已失去很多。按照孔子的說法,對天道似乎已經需要「學而知之」,要在教化之下才能感悟到天,「生而知之」者已經很難有了。他自己敬畏天命,更是把畏天命放在君子的「三畏」之首,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當天災發生時,他自己會整衣冠,神色嚴肅,以感悟「天何言哉」。敬畏天命已不是當時人人所有的自覺行為,「不知天命而不畏」已經很普遍。

到了漢代,認識天災的遣告,已變成了學問了。據《漢書》記載,當時的大儒董仲舒董仲舒明確在《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中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他研究了過去天災與人的行為的關係,認識到天災的出現是對國家失道行為的譴告,而若對天之譴告不思反省,奇異天災就會來臨,以警示世人。尚若還不能改過,真正的災害就會來到。他忠告說:「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隨著歷史的推演,「天災遣告說」在近代越來越少被人願意接受。而且還往往認為這是因為人對自然的認識能力增強了,人甚至有征服自然的強大能力了,於是對天災不畏懼了,不迷信了。但我們說這是對人對天災認識的歷史演變的一個誤解。事實也許剛好相反。人對物質利益的追逐,加上普遍的理性思索的懶惰,在有限的經驗知識的迷霧中,人已迷失方向,在迷途上的徘徊中,人的靈性漸漸失去了。孔子曾發出這樣的感慨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我們認為這是因為人已失去寶貴的天性,是「人離道遠」的結果。

歷史到了今天,認識天災的譴告遇到了更大的挑戰。隨著現代科學的不斷發展,科學給人們不斷帶來巨大的物質利益,人們對科學的依賴性日益增加。然而,現代科學是建立在實證科學上的,其發展主要依賴於來自於物質世界的經驗,深深的局限了人們對世界對宇宙的認識。在現代科學創造的斑斑駁陸離的物質環境中,人們不可避免的陷入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中,逐步無意識的沉淪在實證科學所涵蓋的物質世界裡,慢慢的忘卻了天道的存在。而實際上,許多現代科學的奠基人已認識到實證科學會帶來這樣的後果,並且為之深深憂慮。如被公認為最偉大科學家的牛頓,在晚年,他為他自己的科學發現而擔憂不堪。他不只是憂慮,他想要去彌補。為了彌補,他幾乎花去了他的後半生進行研究,試圖告訴人們,使人們明白,他所發現的一切,只不過是上天的安排而已。科學提供了我們對天災自然屬性一面的許多認識,同時帶來了以偏概全的後果。

然而,人的本性中善惡並在。當我們能放下固有之見,讓本性中善的一面被喚醒而展現出來,我們的本性就在向「天道」回歸,從而對天災的遣告的感悟能力也必然回歸。天災警示一如既往,特別是今天,人類歷史正在重建之中,萬物都在變更之中,天災警示相應更頻繁也更明確,我們應該直接面對和認識天災的遣告。

在中國大陸,現在的天災尤其異常、頻繁、惡劣。一方面,普遍的乾旱,使得被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一年斷流可長達200多天,斷流已延伸到黃河的源頭;另一方面,大江大河的洪澇災害一年四季水隨時可以發生;沙塵暴肆虐,常常鋪天蓋地;「薩斯」(SARS)這種令人恐怖的瘟疫的流行;沿著海岸線,有「海洋癌症」之稱的赤潮爆發性蔓延,等等。此時,面對和認識天災的遣告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今天,歷史與機緣為我們造就了獨特的機會,悠久的歷史與殘酷的現實相交織,提供給我們一部生動具體的史書。我們願意與您一同探討我們從這本沉重的史書所獲得的認知,來重新認識今天的天災,重新認識今天,從而把握正在到來的明天,為我們的未來負責。

在這本書的第一章裡,將就近年來發生的天災的奇異的變化特點進行歸納,並揭示出一個事實,在上世紀末,尤其1998年以後,許多天災突發性的變得頻繁與惡劣。在第二章,對歷史上一系列的天災進行了分析討論,尤其把歷史天災的發生與當時的社會事件作為整體來研究,結合古代哲人的認識,總結了人的行為同天災的具體關聯;第三章,我們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參考上一章揭示的人與天災的具體關聯,希望回答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上世紀末以來的奇異天災是怎麼發生的,指出天災的出現與法輪大法及其數千萬弟子的被殘酷迫害的具體過程之間的緊密相連。最後,探討天災正在告示我們什麼,如何從天災的遣告裡找回人間正道,順天意而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與環境

人與環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