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筆談(八):履端與人日

劉如


【正見網2018年12月09日】

【原文】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履端,是初一元旦;人日,是初七靈辰。

【注釋】

(1)桃符:懸掛在門口的二桃木板,上面書寫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以鎮邪壓鬼,叫做桃符,每年更新一次。後逐漸演變成春聯。
(2)履:踩、踏。
(3)端:初始。
(4)人日:農曆正月初七日是人日。人日,即人類的生日。
(5)靈辰:人為萬物之靈,所以稱靈辰。

【語譯參考】

爆竹聲響起,送走了舊的一年;千家萬戶的門口換上新的桃符。履端,是正月初一元旦;人日,指正月初七。

【讀書筆談】

可以說,到了這一課,這部幼童啟蒙教材的百科全書的特點,就非常明顯了,真的是在以優美的文學形式,在教孩子們各種知識,既不讓人枯燥乏味,又獲得了滿腦子的知識與素材。甚至讓人十分享受。因為其背後都有著極為廣泛的各種典故、神話和相關淵源。會讓人忘記了這是在讀百科全書。引發孩子們的強烈好奇心和讀書的興致。

這一課,頭兩句大家比較熟悉,跟過年的習俗有關,而後邊提到的名詞,雖然大家不太熟悉了,但也都是古代的年俗文化。這些文化的背後,多為神話故事。

履端,大致有幾個解釋,基本含義都跟開始有關。一個是年曆的推算始於正月朔日,所以謂之「履端」。大家聽過成語「如履薄冰」吧,這個履字不就是行走、走步的意思嗎?而端字,就是一頭,起端的意思,開頭的含義,所以整個詞合起來,就是開始起步,開始做事的意思。正好說的就是古代年曆推算的頭一天,所以指初一元旦。

據《左傳.文西元年》記載:「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 杜預註:「步歷之始,以為術之端首。」孔穎達疏:「履,步也,謂推步歷之初始,以為術歷之端首……」後因以指黃曆的正月初一。這是較早的履端記錄和古代兩位學者的解釋。

此外還指古代帝王初即位時的改元和泛指事物的開始。懂得這個詞語,以後大家看古書,就會很快明白它的意思。

而人日,原本是中國很熟悉的年俗文化,但是現在已經在大陸消失了,而台灣和日本,都保留著,每到正月初七,日本百姓家家做人日的七草粥,驅邪招福,慶祝人類的誕生,感謝造人的神——女媧娘娘在這一天創造了人類。

【說故事時間】

「年」的故事

「年」的故事對世界各地的華人而言,黃曆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充滿喜氣與歡樂的節日,更是親友團聚的好日子。

黃曆新年的來源,有根據且豐富而多采多姿的傳說可追溯到幾千年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年獸」的傳說。「年獸」是一個殘忍兇猛的怪物,每到除夕夜(黃曆十二月三十日)就會出來吃人,因此,除夕這天,人們總是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攻擊。

後來有一個神仙得知這種情況,非常同情凡間的百姓,便下凡教導人們如何阻止「年獸」的危害。原來它極懼怕紅色、火光及吵雜的聲音;於是人們就在門上貼著紅紙條,並整夜點著火炬、燃放炮竹,來威嚇「年獸」。「年獸」一無所得,只好逃回深山。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大家互相道賀,「恭喜」之聲不絕於耳,沉浸在打敗「年獸」的勝利與重生的喜悅中。

從此,每到除夕,家家戶戶燭火通明,在門上貼紅色的春聯、守更待歲、燃放炮竹,就漸漸成為一種風俗。

桃符、春聯與門神

新春時節,貼在門側的對聯又叫春聯。春聯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變而來的。早從周代開始,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和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有關。

相傳在東海的桃都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幹彎曲伸展,樹蔭可以遮住三千裡的地面。鬼門就在大桃樹東北方的樹枝間,鬼怪每天都由此門進出。樹下有兩位神將:神荼、鬱壘把守。這兩位神將很厲害,只要發現傷害好人的惡鬼,就用蘆葦繩捆住他們,丟到山上餵老虎。神荼、鬱壘日夜在桃樹下巡邏,惡鬼妖魔都不敢來搗亂了。於是,人們用桃木雕了兩位神將的像,放在大門兩旁,以驅鬼壓邪,祈求平安。後來逐漸簡化成畫上他們的神像──左神荼、右鬱壘;最後更只把他們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在門兩旁,據說一樣有效。神荼、鬱壘就成了民間俗稱的「門神」。這樣的桃木板就是桃符。

後來桃符又漸漸簡化,以方形紅紙畫個桃形,再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後,又在這紅紙寫些吉祥話,再修飾對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聯。到了五代十國時期,蜀後主孟昶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自孟昶題桃符以後,文人學士便群起效仿,於是題春聯之風便逐漸流傳。

但是,宋代時春聯還是稱之為桃符,桃符真正稱之為春聯,那是明代的事。據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下令全京城的人們都得在門口張貼春聯,而且皇帝還親自出巡,一家一家觀賞取樂。春聯日盛,已有千年歷史,至今不衰。新年時千家萬戶寫春聯、貼春聯,已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環。

(註:據正見網教材《幼學瓊林》改編)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