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舞文學欣賞:元詩‧白翎雀歌

仰岳


【正見網2018年11月25日】

金 樂舞壁畫(河北出土)。(公有領域)

元詩.白翎雀歌

張昱

烏桓城下白翎雀,雄鳴雌隨求飲啄。【1】有時決起天上飛,告訴生來羽毛弱。【2】

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絲聲代禽臆。【3】象牙指撥十三弦,宛轉繁音哀且急。【4】

女真處子舞進觴,團衫鞶帶分兩傍。【5】玉纖羅袖柘枝體,要與雀聲相頡頏。【6】

朝彈暮彈《白翎雀》,貴人聽之以為樂。變化春光指顧間,萬蕊千花動弦索。【7】

只今蕭條河水邊,宮庭毀盡沙依然。【8】傷哉不聞《白翎雀》,但見落日生寒煙。【9】

參考注釋:

【1】飲啄:比喻自由自在地生活。唐代元結《喻瀼溪鄉舊遊》:「終當來其濱,飲啄全此生。」

【2】生來:自小而來。弱:少、年紀小的意思。

【3】西河:黃河上游南北流向的地區,內蒙古一帶。火倪赤:藝人名。絲聲代禽臆:比喻能以絲弦聲響代替禽鳥之音。

【4】十三弦:唐、宋時期教坊用的箏均為十三根弦,因此借代為箏,這裡指以箏彈奏的曲子。宛轉:形容聲音抑揚動聽。

【5】女真處子:邊疆民族的女孩。舞進觴:跳著舞敬酒。團衫:女真族婦女的上衣。鞶帶:皮製的大帶,綁束著衣物,通常為官員的服飾,這裡應指舞蹈少女的衣帶。
元 樂舞壁畫。(公有領域)

【6】柘枝體:跳著柘枝舞的體態。唐代章孝標《柘枝》:「柘枝初出鼓聲招,花鈿羅衫聳細腰。」頡頏:音xie hang,鳥飛上下貌,引申為不相上下、相抗衡之意思。《詩.邶風.燕燕》:「燕燕于飛,頡之頏之。」

元 樂舞壁畫。(公有領域)

【7】指顧:時間的短暫、迅速。弦索:指弦樂器。這段是指聽著《白翎雀》樂曲好似看到春光,百花綻放、萬紫千紅的意境。

【8】宮庭毀盡:指元朝國都被攻陷後的場景。

【9】寒煙:寒冷的煙霧。元代黃庚《江村》:「極目江天一望賒,寒煙漠漠月西斜。」

參考譯文:

在漠北烏桓城下的白翎雀啊,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無憂無慮。有時緩緩地翩翩飛起,那神態好像告訴人們:我天生就長得嬌小。

在西河有位名叫火倪赤的藝人,他能以絲弦聲響代替禽鳥之音。他彈奏著《白翎雀》舞曲,那聲音婉轉、悲哀急促、美妙而動聽。

女真族的少女們,她們穿著族服,綁著衣帶,在兩旁列著隊、跳著舞敬酒,揮動著玉手,羅袖翻飛,她們輕盈的舞姿與這優美的樂聲抗衡比美,仿佛柘枝舞的神韻。

樂人早晚彈著《白翎雀》舞曲娛樂著貴族們。聽著這舞曲,好像看到了明媚的春光,那百花綻放、萬紫千紅的意境。

然而如今世事滄桑,元朝國都被攻陷,宮殿樓閣已成廢墟,我再也聽不到那《白翎雀》舞曲了,只能在河水邊看著夕陽西下,看著水邊升起那幾許寒煙,心中滿是無限的惆悵。

題解及賞析:

作者:張昱,元末明初詩人。字光弼,號一笑居士,曾在元朝任樞密府判官。他少年時師事名詩人虞集,得其真傳,與文人周伯溫、楊維楨友好。明朝建立初年受太祖朱元璋徵召,但他不願仕官,告老還鄉,自號可閒老人,終日倘佯於西湖山水間,以詩酒自娛,著有《可閒老人集》傳世。

這首詩描述的主體之一「白翎雀」即「白海青鳥」,也稱作「百靈鳥」。蒙古人認為它象徵著新生及希望,它背後也有著許多故事:

傳說,有一日元世祖忽必烈在打獵途中,遇見一位哭泣的婦人,之後在松樹林中聽到了白翎雀的叫聲。那聲音哀戚婉轉,很像那個婦人的哭聲。忽必烈有感而發,就命宮廷音樂家碩德閭將他的感受創作成《白翎雀》曲,這首曲子在蒙古族中廣為流傳,是個集蒙古族舞蹈之大成的作品,日後忽必烈將其定為國樂。

元 劉貫道畫《元世祖出獵圖》軸。(公有領域)

明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白翎雀者,國朝教坊大曲也。雀生於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鳴,自得其樂。世皇命伶人碩德閭制曲。其調始甚雍容和緩,終其急躁繁促,無有餘不盡之意。」

這首《白翎雀》樂曲傳到女真族後,被改編成了樂舞。張昱的這首《白翎雀歌》精采地描述了女真族少女們跳這首舞的生動場景,詩中一開始先描述烏桓城下的白翎雀無憂無慮自在的生活,令人心生嚮往。之後有位能以樂器模仿白翎雀叫聲的西河藝人火倪赤出場了,他擅長彈箏,能以宛轉繁複、哀聲急促的音樂表現白翎雀鳴叫的意境。

在這場景下,女真舞蹈家們高興地邊跳著舞邊敬酒。她們穿著民族衣物,繫著鞶帶,玉手翻動,衣袖翻飛,與《白翎雀》舞曲悠揚的樂聲抗衡比美,有如唐宋著名舞蹈《柘枝舞》那樣剛中有柔,美不勝收。

然而世事滄桑,場景變換,元朝的國都被明軍攻陷後,蒙古君臣們退回漠北,那春光無限的《白翎雀》舞曲就再也聽不到了。作者只能在故城的河水邊,看著夕陽西下,寒煙升起,思念著故國風光。結尾悽美的氣象讓人意猶未盡,吟來餘韻無窮。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