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糕的美麗傳說

小陽春


【正見網2019年05月29日】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魚糕是帶有楚地特色的傳統佳肴,又名湘妃魚糕,亦稱頭子菜、百合糕、荊州花糕等等。名列荊州八大名菜之首。其歷史源遠流長,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堯舜時期。

相傳舜帝攜娥皇、女英兩位妃子南巡柴桑,過江陵一帶時,因旅途勞累,娥皇困頓成疾,茶飯不思,唯欲吃魚卻厭其刺。賢淑的女英在當地漁民指導下,融入自己的廚藝,取新鮮淡水魚,剔刺剁肉,製作成美味可口的魚糕為娥皇服用。娥皇食之,迅速康復。舜帝大加讚許,連稱奇妙。自此,魚糕便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

順便一提的是,在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中,舜秉承堯的禪讓之道,禪位給天命、德行、才能三者兼備,以天下為公的大禹。禪位五年後,即舜一百一十歲的時候,他在巡視天下的途中,於蒼梧之野駕崩。兩位妃子娥皇與女英,聽聞舜駕崩後,一路趕至湘江,淚盡而亡。她們的靈魂成為湘水之神,世稱「湘君」或「湘夫人」。她們啼哭的淚水灑落在竹子上,染竹成斑,成為今天的「斑竹」,又名「瀟湘竹」或「湘妃竹」,向歷史鑑證著不同尋常的情深義重。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紀南城南門外有一家「百合鮮魚莊」,其掌柜做的魚糕聞名遐邇。楚莊王郊遊於此,偶食後而鍾愛倍加,遂命御膳房學做,後被引為楚宮大內頭道菜以作典傳。

《資治通鑑》記載,「頭子」始為五代十國後周官名,當時權貴為了逢迎頭子必以此菜供獻。至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此菜定為「上天子命諸酋此地起舞」特而舉行的「頭魚宴」名菜。南宋末年,荊州各縣流傳甚廣,權貴宴請賓客,均把魚糕作為宴席主菜。

至明清時期,「頭子菜」愈加盛行,凡達官貴人,遇有「行會」、「幫會」、婚喪嫁娶、喜慶佳宴,均以「頭子」作為上等菜來款待賓朋。據說乾隆皇帝嘗過湘妃魚糕後,大讚其細如薄綿、入口即化,不禁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因此又得名百合糕,遂風靡天下。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作為先秦雲夢大澤,因地處「千湖之省」湖北中南部,「九曲迴腸」的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盛產各類肉質鮮美肥嫩淡水魚。歷經數千年發展演變和沉積昇華,如今,魚糕依舊是荊州人舌尖上的美食,餐桌上必備的佳肴。並以其晶瑩潔白,軟嫩鮮香,回味悠長,老少皆宜,聞名於世,以致有「無糕不成席」之說。

除此之外,湘妃魚糕還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的獨特風味,加上其美麗動人的傳說,成為荊州地方特色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魚糕諧音「余高」,寓意「年年有餘,步步升高」。其表面被塗抹上一層薄薄的蛋黃,更蘊含「飛黃騰達」之意。

「楚菜」特色的魚糕,現已作為荊楚大地的一道經典傳統美食,納入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8年元月19日,在湖北省公安縣毛家港鎮的玉湖還舉辦了「首屆湖北·荊州魚糕節」。現場製作的一面直徑4米、面積達12.56平方米的巨型魚糕獲得世界紀錄認證,被譽為「天下第一糕」。因此公安縣還被授予「中國魚糕之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