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言自警篇:古訓數則(之四)

董其昌 整理


【正見網2020年07月13日】

【古訓1】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詭譎,此亂道之根也。(漢•王符《潛夫論•務本》)
【今譯】為人忠誠守信謹慎,這是道義的根本;弄虛作假、欺詐,這是亂道的根由。

【古訓2】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漢•桓寬《鹽鐵論•貧富》)
【今譯】善於管理別人的人,是能夠自我約束的人。

【古訓3】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今譯】懂得如何自我修養,然後才能懂得如何管理別人。

【古訓4】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漢書•賈誼傳》)
【今譯】利益不要隨便去求取,禍害也不要隨便逃避。

【古訓5】放情者危,節慾者安。(三國•魏•桓范《政要記欲》)
【今譯】任情妄行的人,是危險的;而克制自己私慾的人,就能平安無事。

【古訓6】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蜀•諸葛亮《賦子書》)
【今譯】清心寡欲,才是有志之士。平心靜氣,才能達到光明遠大的目的地。

【古訓7】善以不伐為大。(三國•魏•劉劭《人物誌》)
【今譯】不誇耀自己的優點,是最大的善良。

【古訓8】天下之事,不可盡知,而以臆斷之,不可任也。(晉•葛洪《抱朴子•論仙》)
【今譯】天下的事情,不可能全部了解,而憑主觀斷定它,是不可取的。

【古訓9】從官重恭慎,立身貴廉明。(唐•陳子昂《座右銘》)
【今譯】當官應注重謙恭和謹慎;在世上為人,其可貴的是廉潔和清白。

【古訓10】吾之終日,志於道德,猶懼未及也。彼肆其心之所為者,獨何人耶?(唐•李翱《復性書》)
【今譯】我整天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道德,仍然擔心做不到;那些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的人,到底是什麼人呢?

【古訓11】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資治通鑑•漢紀》)
【今譯】(漢朝匡衡說)治術有固有的特點和方法,當政者要結合自己的情況和客觀規律,取長補短,從而更好地從政。

【古訓12】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宋•朱熹《朱子全書》)
【今譯】當別人批評你時,說得對的,你就改正;說的不是事實,也可以做為勉勵。

【古訓13】勿揚人過,反躬默省焉。有或類是,乃思悔而速改也。(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今譯】不可到處講別人的過失,要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如有類似的缺點,就要悔過而且迅速糾正。

【古訓14】日日知非,日日改過。(《瓊琚佩語•修己》)
【今譯】每天都反省自我,每日都改正過錯。

【古訓】行乎其所當行,止乎其所當止。(明清之際•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二)
【今譯】做應當做的事,對不當做或應中止的事,立即中止。

【古訓15】知過之謂智,改過之謂勇。(清•陳確《瞽言•近言集》)
【今譯】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過錯,這就叫有智慧;能夠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叫有勇氣。

【古訓16】蓄疑敗謀,怠忽荒政。(《尚書•周官》)
【今譯】人做事遲疑不決,會誤大事;人做事懈怠,會荒廢政務。

【古訓】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益》)
【今譯】看見人家有好的品行,就去學習;發覺自己有了過失,就改正。

【古訓17】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拉而廢之。(《荀子•性惡》)
【今譯】敢於把賢者推舉上去,敢於把不賢者拉下來。

【古訓18】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荀子•天論》)
【今譯】最能幹的人,在於他不去做那些他不能做和不該做的事情;最聰明的人,在於他不去考慮那些不能考慮和不該考慮的事情。

【古訓19】小謹者不大立,飺食者不肥體。(《管子•形勢》)
【今譯】謹小慎微的人成不了大事,就好比過分挑揀食物就不會使身體胖起來一樣。

【古訓20】思索生知,慢易生憂。(《管子•內業》)
【今譯】勤于思索,就能增長智慧;疏忽粗心,只能招來憂患。

【古訓21】聖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弗失。(《戰國策•秦三》)
【今譯】聖人不能製造時機,但時機到來,他不會失掉它。

【古訓】力貴齊,智貴捷。(《淮南子•說山》)
【今譯】用力貴在協調一致(組織大家齊心合力),用智貴在迅速敏捷(不失良機)。

【古訓22】除害在於敢斷,得眾在於下人。(《尉繚子•十二陵》)
【今譯】消除禍害,在於果敢、善斷;能得眾心,在於謙恭、善待百姓。

【古訓23】悔在於寡斷,孽在於屠戮。(《尉繚子•十二陵》)
【今譯】造成悔恨,是由於優柔寡斷;招來禍害,在於屠殺無罪的人。

【古訓24】君子者,性非絕世,善自托於物也。(漢•王符《潛夫論•贊學》)
【今譯】有才德的人,本性並非蓋世絕倫,只是他善於利用外部的各種環境罷了。

【古訓25】行足以為儀表,知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素書•正道章》)
【今譯】行為足以為楷模,智慧足以辨析疑難,誠實可以讓他守約,廉潔可以讓他分財濟民,這就是人中的豪傑。

【古訓26】賢人無妄。(《孔子家語•弟子行》)
【今譯】賢人不輕舉妄動。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