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的感悟:理所當然

郭適鳴


【正見網2020年09月08日】

我們到世上來沒有帶什麼,也不可能帶什麼回去。那麼只要不愁衣食的活在當下,就當知足了。「知足常樂」,就會有幸福感 ; 不知足,往往是因為我們欠缺的只是沒有把握好一個錯失的機會、機遇。

「有理,有禮走遍天下」,理所當然 ; 「理直氣壯」,就不是那麼的必然。古代農業社會講究「情、理、法」,非常重視情,情的考量比理、比法規為重 ; 現代人則講究「法、理、情」,法為首要考量,比理、比情看得重一些。所以,實務上「理所當然」並不是那麼的必然,更不是萬能的通關密語。比如說,至親好友雖有通財之義,但是也不是那麼的「理所當然」非得照辦不可,因為至少必須排除兩大類:好吃懶做;吸毒、賭博、醺酒、嗜嫖、投機性亂投資等等都不足可取,像這一類的通財借貸,「助人不成,反而害人」,當然不可為。

現代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往往都視之為「理所當然」,所以不覺得幸福。我們或許常常不自覺的認為自己知道的,能做的,別人也必須一樣能做,總是把自己的思維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樣執著、攀比的「理所當然」的思維,是不是無形中把自己擺得太高高在上或者太看輕自己了,這兩個極端下的心境又怎麼會恬靜心淨呢 ?! 每一個人的天賦、際遇、生長背景、能耐、思維等等方方面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我們又怎麼可以「理所當然」地要求別人和自己完全一樣呢?!

世上有很多人總以為自己沒有親自看見的就不承認是事實,一股腦的「眼見為憑」,科學家還沒有認識到的都是迷信、唯心的,像這樣膚淺的「理所當然」愚見,科學又怎麼能進步呢 ?! 常人的眼見如何能夠透徹確保觀察入微、見微知著呢!?

在現實社會中,人總是在意已失去的,卻不懂得珍惜已經擁有的。當失去或缺乏某些東西時,我們總會念念不忘,然而一但擁有了,卻又容易忽視它,甚至「理所當然」的視而不見。所以,我們常常需藉由「失去」,才能讓人學習「看見」的能力,「看見」自己擁有的幸福,唯有「看見」才覺得彌足尊貴。

《轉法輪》上說 : 「人在做不好事情的時候,就會損德。怎麼損呢?當這個人罵別人的時候,他覺的占了便宜,出了氣了。在這個宇宙中有個理,叫作不失者不得,得就得失,你不失,要強制你失。」。我深切體悟到 :宇宙中的理是公平的,所以縱使占了便宜或者罵人、打人是出了一口氣,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畢竟還是得付出有形、無形的代價。回過頭來看另外一方,「吃虧就是占便宜」、「輸在表象,卻贏了裡子」,又何樂而不為呢?!

古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並沒有那麼絕對,人雖然大多數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自私,但也不是非得那麼誇張地說,豈可變成「理所當然」的那麼絕對呢!「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具體的說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高一層次來講就是「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失」,我們看起來好像沒有失去什麼,其實,失去的可能就是存在於無形空間的「德」,茲事體大,得不償失,因此,唯有戒慎恐懼好自修為才是正途。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