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評註: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王舍微


【正見網2020年10月16日】

【原文】

出自《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評註】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測也。」世人都希望避禍就福,逢年過節也是互相祝福平安。塞翁失馬反映了一種樸素的福禍觀,能反過來看問題,以失馬為福,得駿馬為禍。

【評析】

福與禍的相互轉化關係並非如此簡單。老子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韓非子·解老》中也說:「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其中要義在於「心畏恐」,當然法家在這一點上做文章是另一回事。人只有心存善念和天理才會敬畏。若是人類在諸如地震、洪災、瘟疫及六月雪等種種天象面前,都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那麼如何在善與惡的選擇中思慮熟並得事理,進而禍之為福?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