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庸》 :人皆會用 用則不敗

劉如


【正見網2020年11月07日】

提起《中庸》,大家一定覺得,這不是儒家必讀的四書之一嗎?太難了,誰學啊,學來何用呢?其實一點也不難,不但不難,還與我們每個人都形影不離,有時候不自覺的都在運用。用則不敗。這是儒學的最高智慧。豈能無用。

中庸教人不走極端

孔子給我們留下一句話叫做「過猶不及」,我們是不是經常用到它呢?它就是中庸之道的一種最好理解的角度和現象,讓人做事不要走極端,走極端就會失敗。就會出問題,從而走向反面。所以會物極必反,因此它是一個不變的尺度和原則。讓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持中,守正,保持一個平衡的度。

比如船的重量偏向一邊就會翻船,因此這個中就可以看成一個合理的不走向兩頭極端而保持在中間的無形的軌道,做任何事,都不能離開這條軌道,必須沿著軌道而行,才不會翻車。它成為儒家處理事情的最高智慧,也就是人這個境界能夠叫人理解到和容易掌握的最高的道,因此叫做中庸之道。孔子學問通達,就是因為他深諳此道。不懂此道,儒家講的仁義之理,就不能真正明白和理解,甚至走向教條和迂腐。因此,中庸之道非常重要。有意識的運用就會讓人處於不敗之地。 

教子尤重中庸

生活中我們處處都要運用它,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如果孩子犯錯了,因為疼愛過度,不忍懲罰,一味地愛護,反倒害了孩子,變成不肖子孫。也就是說本來是愛孩子,為了孩子好的,結果,過度放縱,反倒遠離了仁愛之理,孩子長大後不但不懂感恩,反倒對父母一味的索求,稍有不如意,便怨恨父母。你疼他愛他,最後很可能落得個被兒女拋棄的結局。因此而有人否定仁道。

其實,當你仁愛過度,已經偏離了中正的軌道,已經走向不夠仁愛了,就會出現過猶不及的結果,過仁猶如不仁,只有居中,才是真的仁,偏離一點就是走向不仁的開始。因此,不懂中庸,便無法駕馭仁道。日本富裕的家庭,常說花錢也要讓孩子吃點苦,不嬌生慣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同樣教育太過嚴苛,也許出發點是為孩子好,但過度嚴厲,起到的就是反作用,也會讓孩子心生怨恨,走向叛逆性格或者變成膽小懦弱的人,同樣視為不仁。走極端就會出現這樣的敗局。

這個中庸之道,可以運用在夫妻、父子、婆媳、朋友、同僚等一切人倫關係的處理上。守著善念,不偏不倚,就能公正無私,處世心中有度,通達不惑。

有人會問了,那何謂「庸」呢?就是不變的意思,守著中正之道,不要改變的意思。一變就偏離軌道,或偏左,或偏右,失去平衡,就要倒了,就立不住了。因此這就是個不變的原則。

懂得了中庸的本質,再來讀《中庸》,就會發現,它一點也不難。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