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體悟─模式預期也是觀念

海蓮


【正見網2004年06月29日】

有些發生在與親人間或同修間的矛盾,常常使人很苦惱。也試著找自己的問題,找來找去,也沒發現自己的什麼問題,總是委屈的在想:我都對他這樣了,他怎麼還對我那樣;或者在想:他確實應該這樣做的,可為甚麼還那樣做等等。

其實這種表面看似合理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種模式預期型的思維方式,對於修煉人來說,這種「合理」的模式預期思維方式正是一種隱藏很深的觀念,常常是引發矛盾與誤解的根源。

模式思維的典型表現,就是我們事先(常常是瞬間)在自己的腦子裡形成了一個「合理」的應對套路,設定好了對方應有的反應表現。舉個簡單例子,比如事前腦子裡設定如下的模式,我對他說:謝謝,對方會回應:不用謝。

這些設定確實很合情理,可是一但對方什麼也沒回應,扭頭就走了。一下子,自己的模式預期沒實現,緊接著腦子裡的反應就來了:這人沒教養,沒禮貌等等。這就是當模式預期被打破後,一種本能的辯護反應,會讓你感覺不舒服,實際就成為下一步矛盾激化的前奏。

說白了,這種模式預期是一種觀念,是有求之心的一種很隱蔽的表現形式,表面很合情理。但它確實是一種觀念。許許多多弟子之間的矛盾都是因雙方或單方的模式預期沒能滿足後,產生不滿。這種不滿累積多了,矛盾也就加劇了,更會心生不好的念頭,讓邪惡鑽空子。

如果我們能細心體察的話,會發現許多時刻,當我們說出自己的意見時,已經在期待一種自己設定的回應,或是帶著潛意識等待對方說出符合自己模式所預期的話。如果對上了,就滿意;對不上,則失望或其它感受。

這種模式預期思維,既然是一個強大的觀念,那麼作為修煉人就要突破它。尤其在同修之間,當我們儘可能不帶任何模式預期的觀念與對方交流時,那麼對方的無論如何應對,是或不是,好或不好,我們都能善意的去理解,沒有了「求」,心就能不被情緒帶動,矛盾也就無處生根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海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