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統一卻短命的王朝 秦朝(一)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心緣


【正見網2004年07月07日】

一幕轟轟烈烈的春秋戰國史在給後人留下了無限追憶後,也終於謝幕了。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周王朝亦隨之湮沒於時間隧道中。

公元前221年,秦國徹底消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意思是要秦王朝的統治持續萬年。秦始皇建立新王朝後,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鞏固其政權;其所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法令、制度、方針、政策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朝也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大的一個國家。歐洲人至今稱中國為China,據說就是由“秦”演變來的。

然而,倏忽之間,這個空前強大的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在此起彼伏的起義波濤中崩潰了。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引述西漢政論家賈誼對秦亡的看法:“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信哉斯言!

秦始皇統一中國

秦始皇帝,是秦國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孫子的身份作為人質抵押在趙國,娶呂不韋的妾,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鄲出生的。出生後,起名叫政,姓趙。

在他十三歲那年,莊襄王去世,政繼承王位做了秦王。這時候,秦國的疆域已吞併了巴郡、蜀郡和漢中,跨過宛縣占據了楚國的郢都,設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東,占據了河東、太原和上黨郡;往東到滎陽,滅掉西周、東周兩國,設置了三川郡。呂不韋為相國,封十萬戶,封號是文信侯。他招攬賓客游士,想藉此吞併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公等為將軍。秦王年紀小,又剛剛登上王位,所以把國事委託給大臣們。

從始皇元年(前246)開始,秦國繼續他的對外征伐戰,先後與韓國、魏國、趙國、衛國、楚國交戰,並相繼攻占了這些國家的部分城池。公元前239年,秦王政的弟弟君成率領軍隊攻打趙國時,在屯留造反,結果他手下的軍官都被殺死,那裡的百姓也被遷往臨洮。前來討伐成的將軍壁死了,後來屯留士兵蒲??又造反,結果戰死,死後遭到鞭戮屍體的酷刑。當年,出現了黃河裡的魚大批湧上岸的反常現象。

公元前238年,秦王舉行表示已經成年的加冠禮,正式親政。這時長信侯

公元前237年,相國呂不韋因受

大梁人尉繚來到秦國,勸說秦王道:“憑著秦國這樣強大,諸侯就像郡縣的首腦,我只擔心山東各國合縱,聯合起來進行出其不意的襲擊,這就是從前智伯、夫差、泯王所以滅亡的原因所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財物,給各國權貴大臣送禮,利用他們打亂諸侯的計劃,這樣只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就可以完全消滅了。”秦王聽從了他的計謀,會見尉繚時以平等的禮節相待,衣服飲食也與尉繚一樣。尉繚是如此描述嬴政的:“秦王這個人,高鼻樑,大眼睛,老鷹的胸脯,豺狼的聲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窮困的時候容易對人謙下,得志的時候也會輕易的吃人。我是個平民,然而他見到我總是那樣謙下。如果秦王奪取天下的心願得以實現,天下的人就都成為奴隸了。我不能跟他長久交往。”於是他決定逃走,但被秦王發覺而被勸止,並讓他當上了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李斯執掌國政。

公元前236年到前230年,秦軍先後攻打鄴邑、趙國平陽邑、狼孟,並於公元前230年,滅掉韓國,把那個地方設置為潁川郡。公元前229年,秦又大舉興兵攻趙,攻占了井陘,包圍了邯鄲城。公元前228年,趙王被俘獲。秦王嬴政來到邯鄲,找到當初與其生在趙國時的母家有仇的那些人,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公子嘉率領他的宗族幾百人到代地,自立為代王,向東與燕國的軍隊會合,駐紮在上谷郡。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擔心秦國軍隊打到燕國來,派荊軻去刺殺秦王。刺殺沒有成功,秦王處荊軻肢解之刑以示眾,然後就派遣大將去攻打燕國。燕國、代國發兵迎擊秦軍,秦軍在易水西邊擊潰了燕軍。公元前226,秦王增派援兵,終於打敗燕太子的軍隊,攻占了燕國的薊城,拿到了燕太子丹的首級。燕王向東收取了遼東郡的地盤,在那裡稱王。

公元前225,秦軍攻打魏國,取得了魏國的全部土地。公元前224年,秦王再派兵攻打楚國,俘虜了楚王。秦王巡遊來到郢都和陳縣。楚將項燕擁立昌平君做了楚王,在淮河以南反秦。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去攻打楚國,打敗楚軍,昌平君死,項燕於是也就自殺了。公元前222年,秦國大規模舉兵,攻打燕國的遼東郡,俘獲燕王姬喜。回來時又進攻代國,俘虜了代王趙嘉。然後又平定了楚國的長江以南一帶,降服了越族的首領,設置了會稽郡。五月,秦國為慶祝滅掉五國而下令特許天下聚飲。

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和他的相國後勝派軍隊防守齊國西部邊境,斷絕和秦國的來往。秦王派將軍王賁經由燕國往南進攻齊國,俘獲了齊王田建。至此,秦國統一了六國。

統一中國後採取的措施

*修改帝號---“始皇”的由來

秦國統一天下後,秦王嬴政命令丞相、御史“商議帝號”,以“顯揚其功業,傳給後代”。”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都說:“‘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貴。’所以請王稱為‘泰皇’。發布教令稱為‘制書’,下命令稱為‘詔書’,天子自稱為‘朕’。”嬴政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採用上古‘帝’的位號,稱為‘皇帝’,其它就按你們議論的辦。”於是下令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又下令說:“我聽說上古有號而沒有諡,中古有號,死後根據生前品行事跡給個諡號。這樣做,就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主了,非常沒有意義,我不取這種做法。從今以後,廢除諡法。我就叫做始皇帝,後代就從我這兒開始,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永遠相傳,沒有窮盡。”

*修改曆法、服色

秦始皇按照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終始循環的原理進行推求,認為周朝占有火德的屬性,秦朝要取代周朝,就必須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過的水德。現在是水德開始之年,為順天意,要更改一年的開始。群臣朝見拜賀都在十月初一這一天。衣服、符節和旗幟的裝飾,都崇尚黑色。因為水德屬陰,而《易》卦中表示陰的符號陰爻叫做“六”,就把數目以十為終極改成以六為終極,所以符節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規定為六寸,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匹馬。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此來表示水德的開始。一切事情都依法律決定,剛毅嚴厲,刻薄而不講仁愛、恩惠、和善、情義,認為這樣才符合五德中水主陰的命數。於是把法令搞得極為嚴酷,犯了法很久都不能得到寬赦。

*設立三公九卿制度

秦始皇在自己之下設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間相互制約,便於皇帝集權於一身。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太僕,管理宮廷車馬;衛尉,掌管皇宮保衛;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 廷尉,負責司法;治粟內史,掌全國財政稅收;宗正,管理皇族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以供皇室需要。

秦始皇設立的三公九卿制度,對以後歷代政治制度都產生了影響。

*設三十六郡

有人進言,請秦始皇封立各位皇子為王,一些大臣認為這樣做有利。但廷尉李斯提出反對意見,認為,當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親屬很多,可是他們的後代卻逐漸疏遠了,互相攻擊,就像仇人一樣,諸侯之間彼此征戰,周天子也無法阻止。所以設置諸侯沒有好處。始皇深以為然。於是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每郡都設置守、尉、監。改稱人民為“黔首”。

郡守,為一郡的最高長官,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郡守之下,設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又設監御史,負責監察。各郡每年必須定期向中央報告本地的租稅收入、戶口統計和治安情況。一郡之內轄若干縣,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足萬戶的設縣長,管理全縣人民。縣令、縣長之下設縣尉,管全縣軍事,設縣丞,助理縣令、縣長,並負責司法裁判。一縣之內分為若干鄉,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負責徵收租稅和徵發徭役;游徼負責地方治安。鄉之下有亭、裡等,構成了一套嚴密的地方機構。

*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秦始皇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陽,熔化之後鑄成大鐘以及十二個銅人,每個重達十二萬斤,放置在宮廷裡。

此外,還統一了法令、貨幣和度量衡標準。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其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特別是價值不等,換算困難。 秦滅六國後,實行統一貨幣措施:貨幣分二等,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形方孔的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這就結束了過去貨幣不統一的混亂狀態,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流。

戰國時期,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秦統一後,把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國,並專門頒發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把它銘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上,發到全國,作為標準器具。現存咸陽出土的“大良造商鞅量”底面,即補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同時,還繼續執行度量衡定期檢查制度,每年二月對全國度量衡器進行鑑定,以保證計量器具的準確和統一。

秦統一之後,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對文字進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通用於公文法令。後來程邈又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為簡便的新書體──隸書,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範圍推廣。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證明秦朝的官方文書已經使用隸書。

*修築馳道 

秦統一後,立即下令拆毀以往各國修築的關塞、堡壘等障礙物。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於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修建了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馳道。主要幹線有兩條:一條向東直通燕齊,一條向南直達吳楚。這些馳道寬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栽青松一株。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條由咸陽向北延伸的直道,經雲陽、上郡直達九原,全長1800餘裡,這條“直道”的遺蹟現在尚可辨識。 另外,還在今雲貴地區修“五尺道”。又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了攀越五嶺的“新道”。這樣,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繫在一起了。同時,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尺,保證車輛暢通無阻。

秦始皇的作為

*巡行刻石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視隴西、北地,穿過雞頭山,路經回中。於是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宮。不久,又把信宮改名叫極廟,以象徵處於天極的北極星。又從極廟開通道路直達酈山,修建了甘泉前殿。還修造了兩旁築牆的甬道,從咸陽一直連接到驪山。這一年,開始修築供皇帝巡行用的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

公元前219年,始皇到東方去巡視郡縣,登上鄒縣嶧(y□,譯)山。在山上立了石碑,又跟魯地儒生們商議,想刻石以頌揚秦之德業,商議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和遙祭名山大川的事情。於是登上泰山,樹立石碑,築起土壇,舉行祭天盛典。下山時,突然風雨大作,始皇歇息在一顆樹下,因此賜封那顆樹為“五大夫”,接著在梁父山舉行祭地典禮,在石碑上鐫刻碑文。碑文是:“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意思是:皇帝登基即位,創立昌明法度,臣下端正謹慎。就在二十六年(前222),天下歸於一統,四方無不歸順。親自巡視遠方,登臨這座泰山,東方一覽極盡。隨臣思念偉績,推溯事業本源,敬贊功德無限。治世之道實施,諸種產業得宜,一切法則大振,大義清明美善,傳於後代子孫,永世承繼不變。皇帝聖明通達,既已平定天下,毫不懈怠國政。每日早起晚睡,建設長遠利益,專心教化興盛。訓民皆以常道,遠近通達平治,聖意人人尊奉。貴賤清楚分明,男女依禮有別,供職個個虔敬。光明通照內外,處處清淨安泰,後世永續德政。教化所及無窮,定要遵從遺詔,重大告誡永世遵奉。)

於是始皇又沿著渤海岸往東走,途經黃縣、□縣,攀上成山的頂峰,又登上之罘山,樹立石碑歌頌秦之功德,然後離去。他又往南走登上了琅邪山,十分高興,並在那裡停留了三個月。後來遷來三萬戶百姓到琅邪山下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始皇下令修築琅邪台,立石刻字,歌頌秦之功德,表明自己因如願以償而到滿意的心情。碑文大意是說:“二十八年(前219),皇帝剛剛登基。端正一切法度,整治萬物綱紀。彰明人事之宜,提倡子孝父慈。皇帝聖智仁義,宣明各種道理。親臨東土安撫,慰勞視察兵士。大事業已完畢,巡行濱海之地。皇帝偉大功績,操勞根本大事。實行重農抑商,為使百姓富裕。普天之下同心,順從皇帝意志。統一器物度量,統一書寫文字。日月照耀之處,車船所到之地,無不遵奉王命,人人得志滿意。順應四時行事,自有大秦皇帝。整頓惡劣習俗,跋山涉水千裡。伶惜黎民百姓,日夜不肯歇息。除疑惑定法律,無人不守法紀。地方長官分職,各級官署 治理,舉措必求得當,無不公平整齊。皇帝如此聖明,親自視察四方。無論尊卑貴賤,不越等級規章。奸邪一律不容,務求忠貞賢良。事情不分大小,竭力不倦爭強。無論遠處近處,只求嚴肅端莊。正直敦厚忠誠,事業才能久長。皇帝大恩大德,四方均得安撫。誅除禍亂災害。為國謀利造福。勞役不誤農時,百業繁榮富足。黎民安居樂業,不再用兵動武。六親終得相保,盜寇從此盡除。歡欣接受教化,法規都能記住。天地四方之內,儘是皇帝之土。西邊越過沙漠,南邊到達北戶。東邊到達東海,北邊越過大夏。人跡所到之處,無不稱臣歸服。功高蓋過五帝,恩澤遍及馬牛。無人不受其德,家家安寧和睦。

秦王兼有天下,建立名號稱做皇帝,親臨東土安撫百姓,到達琅邪。列侯武成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隨從著在海上一起議論皇帝的功德。都說:‘古代的帝王,土地不超過千裡,諸侯各守受封之土,朝見與否各異。互相攻伐侵犯,暴亂殘殺不止,還要刻金鏤石,立碑誇耀自己。古代五帝三王,知識教育不同,法令制度不明,藉助鬼神之威,欺凌壓迫遠方,其實不稱其名,所以不能久長。他們還未死,諸侯業已背叛,法令名存實亡。當今皇帝統一海內,全國設立郡縣,天下安定太平。顯明祖先宗廟,施行公道德政,皇帝尊號大成。群臣齊頌皇帝,功德刻於金石,樹作典範永恆。’”

刻石事情完畢,始皇返回京城,路經彭城,齋戒祈禱,想要從泗水中打撈出那隻落水的周鼎。派了一千人潛入水底尋找,沒有找到。於是向西南渡過淮河,前往衡山、南郡。乘船順江而下,來到湘山祠。遇上了大風,幾乎不能渡河。皇上問博士說:“湘君是什麼神?”博士回答說:“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埋葬在這裡。”始皇非常生氣,就派了三千服刑役的罪犯,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因為當地是紅土,所以使山變成了赭紅色。皇上從南郡經由武關回到京城。

公元前218年,始皇到東方去巡遊。到達陽武縣博浪沙時,遭到張良和一名力士的行刺,刺客誤中副車,始皇受了驚嚇,捉拿刺客沒有捉到,就命令全國大規模搜捕了十天。他登上之罘山和東觀,分別刻石立碑,歌頌自己的功績。不久,始皇前往琅邪,後經由上黨返回京城咸陽。

*南取陸梁地、北擊匈奴和修築長城

匈奴族是居住在北方的遊牧民族之一,長期以來活動於南達陰山,北至貝加爾湖之間,成為北方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它 經常深入中原,進行襲擾和掠奪。秦統一後,匈奴族對秦的威脅仍然很大。

為了解除匈奴的威脅,秦始皇於公元前218年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向河套(即所謂“河南地”)征伐。公元前215年,收復了河套南北的廣大地區,並在這個地區設置了44個縣,重設九原郡。公元前213年,秦朝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修築了一條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碣石的萬裡長城。這條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內地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秦始皇還於公元前211年遷三萬多戶居民到北河、榆中(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墾田生產,開拓邊疆。

公元前214年,始皇下令徵發那些曾經逃亡的犯人,典押給富人做奴隸、主家又給其娶了妻子的人,以及商販,去奪取南部的陸梁地區,並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把受貶謫的人派去防守。又派將軍蒙恬渡過黃河去奪取高闕、陽山、北假一帶的地方,築起堡壘以驅逐戎狄。

經過對匈奴、越族的戰爭後,秦的疆域空前遼闊,東達大海,西至臨洮,“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咸陽宮大辯論以及焚書坑儒

秦始皇在咸陽宮擺設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獻酒並頌祝壽辭。博士齊人淳于越認為,凡事應師法古人才能長久。而丞相李斯則反對取法夏、商、周三代,認為“從前諸侯並起紛爭,才大量招攬遊說之士。現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應該致力於農工生產,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令刑禁”。他請求始皇下令禁止私人辦學,並“讓史官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毀。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裡去一起燒掉。有敢在一塊兒談議《詩》、《書》的處以死刑示眾,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官吏如果知道而不舉報,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處以臉上刺字的黥刑,處以城旦之刑四年,發配邊疆,白天防寇,夜晚築城。所不取締的,是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師。”秦始皇於是下詔焚毀各類典籍。

焚書的第二年,有兩個方士盧生和侯生,平日很得秦始皇的信任。他們背後議論指責秦始皇,說他兇殘好殺。一天晚上,這兩人棄官逃跑了。秦始皇知道了這件事情後,非常生氣,便把咸陽幾百名書生都抓起來拷打、盤問。這些書生剛開始都大喊冤枉,等被打得一個個皮開肉綻時,被迫屈打成招。秦始皇命令把這些書生全部處死。公子扶蘇替他們求情,反而被秦始皇大罵了一頓。監斬官看到秦始皇怒氣衝天,就把這些書生全部趕到一個深坑中,用石頭把坑填滿,將這些書生活活坑埋了,總計有四百六十多人。

坑殺了咸陽的四百六十多個書生後,秦始皇暗想著要把天下的書生全部殺掉,斬草除根,不留遺患,但又怕書生逃跑,秦始皇就想了個計策。他命令地方官員,訪求各地的有名的書生,送到京城以待錄用。不過幾個月,各地方就送來了七百多個想當官的書生。秦始皇命這七百多人都為郎官,這些書生非常高興。

這年冬天,有人報驪山的馬谷中碩果纍纍。大家都覺得很奇怪,秦始皇就讓這七百多書生去馬谷看一看。這七百多書生到了馬谷一看,果然有幾個瓜果,新鮮得很。大家正在議論時,就聽一聲爆響,隨後石頭像雨點一樣從谷上落了下來,瞬間,這七百多書生就被砸死在馬谷。而所謂的瓜果,是因為馬谷地下有溫泉,所以四季如春。秦始皇密令心腹,先在谷內種瓜果,後來還真的結了果實。這些書生就這樣全部屈死在馬谷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

*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

公元前212年,始皇下令修築道路,經由九原一直修到雲陽,挖掉山峰填平河谷。這時始皇認為咸陽人口多,先王的宮廷窄小,他聽說西周文王和武王建的豐、鎬兩城之間,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於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內修建朝宮。先在阿房建前殿,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宮中可以容納一萬人,下面可以樹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橋可供馳走,從宮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頂峰修建門闕作為標誌。又修造天橋,從阿房跨過渭水,與咸陽連接起來,以象徵天上的北極星、閣道星跨過銀河抵達營室星。因為是在阿房修築此宮,所以人們就稱它為阿房宮。

同時,始皇又繼續在驪山為自己建造陵墓。陵墓鑿地三重泉水那麼深,灌注銅水,填塞縫隙,把外棺放進去,又修造宮觀,設置百官位次,把珍奇器物、珍寶怪石等搬了進去,放得滿滿的。又命令工匠製造由機關操縱的弓箭,如有人挖墓一走近就能射死他。並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遞相灌注輸送,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火炬,很久都不會熄滅。受過宮刑、徒刑的七十多萬人,分別被派去修建阿房宮和驪山墓。

修建阿房宮和驪山墓的山石是從從北山開採的,木料是從從蜀地、荊地運來的。這兩個巨大的工程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據記載,僅修驪山陵就動用刑徒及奴隸70萬人,再加上防備匈奴的30萬人,戍守五嶺的50萬人,如果再算上修馳道、搞運輸的人,全國服役的人,估計不下200萬。而當時全國不過有2000萬人口。人們生活在無窮盡的勞役中。而且,秦的刑罰十分嚴苛,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鄰裡連坐。從湖北出土的秦簡中還可以看出,秦的刑法名稱就有貲、笞、遷(流放)、耐(剃去須鬢)、髡(剃去頭髮)、黥(在面上刺字)、劓(割鼻子)、鋈(斷足)、斬左趾(砍左腳)、宮或腐(男子閹割,女子幽閉)、戮、磔(分裂肢體)、棄市,等等。《秦律》中有不少條文是針對“隸臣”的。不過,到秦亡時,阿房宮沒有建完,並最終毀於戰火中。而驪山墓則最終完成,成為世界一大奇蹟。

*派人入海求仙

曾有齊地人徐市等上書,說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裡。希望能齋戒沐浴,帶領童男童女前往求仙。於是就派徐市挑選童男童女幾千人,到海中去尋找仙人。沒有結果。

方士盧生勸說始皇道:“我們尋找靈芝、奇藥和仙人,一直找不到,好像是有什麼東西傷害了它們。我們心想,皇帝要經常秘密出行以便驅逐惡鬼,惡鬼避開了,神仙真人才會來到。皇上住的地方如果讓臣子們知道,就會妨害神仙。真人是入水不會沾濕,入火不會燒傷的,能夠乘駕雲氣遨遊,壽命和天地共久長。現在皇上治理天下,還沒能做到清靜恬淡。希望皇上所住的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樣,不死之藥或許能夠得到。”於是始皇說:“我羨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稱‘朕’了。”於是令咸陽四旁二百裡內的二百七十座宮觀都用天橋、甬道相互連接起來;把帷帳、鐘鼓和美人都安置在裡邊,全部按照所登記的位置不得移動。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有人說出去,就判死罪。

有一次皇帝幸臨梁山宮,從山上望見丞相的隨從車馬眾多,很不贊成。宦官近臣裡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丞相,丞相以後就減少了車馬數目,始皇生氣的說:“這是宮中有人泄露了我的話。”經過審問,沒有人認罪,就下詔把當時跟隨在旁的人抓起來,全部殺掉。從此以後再沒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蹤。而始皇處理事務,群臣接受命令,全在咸陽宮進行。

始皇之死的預言

《史記》記載了兩條關於始皇死的預言。

公元前211年,火星侵入心宿,這種天象象徵著帝王有災。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聽說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始皇很不高興,讓博士作了一首《仙真人詩》,等到巡行天下時,走到一處就傳令樂師彈奏唱歌。

秋天,使者從關東走夜路經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手持玉璧攔住使者說:“替我送給滈池君。”趁便說:“今年祖龍死。”使者問他緣由,那人忽然就不見了,放下那 玉璧離去。使者捧回玉璧向秦王陳述了所遇見的情況。始皇沉默了好一會,說:“山裡鬼怪本來不過能預知一年的事。”當時已是秋季,始皇說今年的日子已不多, 這話未必能應驗。到退朝時他又說:“祖龍就是人的祖先。”故意把“祖”解釋成祖先,祖先是已死去的人,因此“祖龍死”自然與他無關。始皇讓人察看那塊玉 璧,竟然是始皇二十八年出外巡視渡江時沉入水中的那塊。於是始皇為此事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是遷徙才吉利。於是遷移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每戶授給 爵位一級。

《異苑》也記載了一條關於始皇死在沙丘的預言:“秦始皇,何強梁。開吾戶,據吾床;飲吾酒,唾吾漿;饗吾飯,以為糧。張吾弓,射東牆,前至沙丘當滅亡。”

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日,始皇外出巡遊。左丞相李斯跟和少子胡亥跟隨。十一月,走到雲夢,在九疑山遙祭虞舜。然後乘船沿長江而下,觀覽籍柯,渡過海渚,經過丹陽,到達錢塘。後登上會稽山,祭祀大禹,並遙望南海。始皇命人在那裡刻石立碑,頌揚秦朝的功德。

始皇返回,到達平原津時生了病。始皇討厭說“死”這個字,群臣沒有敢說死的事情。皇帝病得更厲害了,就寫了一封蓋上御印的信給公子扶蘇說:“回咸陽來參加喪事,在咸陽安葬。”信已封好了,存放在中東府令趙高兼掌印璽事務的辦公處,沒有交給使者。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丞相李斯認為皇帝在外地逝世,恐怕皇子們和各地乘機製造變故,就對此事嚴守秘密,不發布喪事消息。棺材放置在既密閉又能通風的??涼車中,讓過去受始皇寵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適當的地方,就獻上飯食,百官象平常一樣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涼車中降詔批簽。只有胡亥、趙高和五六個曾受寵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

趙高過去曾經教胡亥寫字和獄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裡很喜歡他。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開始皇賜給公子扶蘇的那封已封好的信,謊稱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遺詔,立皇子胡亥為太子。又寫了一封信給公子扶蘇、蒙恬,列舉他們的罪狀,賜命他們自殺。這些事都記載在《李斯列傳》中。由於正趕上是暑天,皇上的屍體在??涼車中發出了臭味,李斯就下令隨從官員往車裡裝一石有腥臭氣的醃魚,讓人們分不清屍臭和魚臭。

一路行進,回到咸陽後,才發布治喪的公告。皇太子繼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九月,把始皇安葬在酈山。事都記載在《李斯列傳》中。

秦始皇一生雖然做了許多了不起的事情,建立了統一的國家,但是由於他個人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因此遭到天下人的痛恨,自己也沒有得到善終,生前所期望的萬世秦朝也終是曇花一現。可見,不行仁德治理天下者,最終還是要被上天拋棄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