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3年01月03日】
【原文】
孫臏吳起,將略堪夸;穰苴尉繚,兵機莫測。
【注釋】
孫臏:兵聖孫武的後代,戰國時齊國軍事家,以「圍魏救趙」等戰役名聞天下,著有《孫臏兵法》。
吳起:戰國時魏國軍事家,善於帶兵,著有《吳子兵法》。
穰苴(ráng jū):田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繼姜太公之後一位著名軍事家,齊景公時,因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被封為大司馬,因而又稱司馬穰苴。相傳著有《司馬法》。
尉繚:戰國時魏國軍事家,著有《尉繚子》。
【譯文】
孫臏和吳起,用兵謀略過人,值得人們的誇讚;穰苴和尉繚,用兵之計變化莫測,令人難以預料。
【點評】
這裡雖提到四位軍事家,我們重點來說說吳起。
吳起是一位才華出眾,精通儒、兵、法三家的軍事家,不但仗打的漂亮,連秦國都被打的毫無招架之力,在治國輔佐君王上,也是語出驚人,見解高明,即使今天的人都會驚嘆他廣博的學識,過人的才智。讀他輔君的政見,也都會連連叫好。
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一生坎坷,下場十分悽慘。他輾轉侍奉了魯、魏、楚三國,展現了非凡的治國與軍事的才能,魯元公時,他指揮魯軍大敗齊國。之後前往魏國,替魏文侯屢次擊敗秦國,令秦國畏懼,但無論他如何成功,卻總因被君王猜忌,不得不轉投他國,最後因在楚國變法,落得與商鞅相似的下場,被亂箭射死,死後還要遭受車裂肢解的酷刑。他矛盾的一生,看似天妒英才,卻演繹出了善惡有報的因果定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下面一起來看看關於他的一些故事。
【故事】看吳起 說因果
先看吳起在魏國諫君方面非凡的見識。
國君有才 成亡國之憂
據《荀子》記載,戰國時,魏武侯即位後,展現出非常好的理政才能,處理政事十分得當,大臣中無人能及。魏武侯因此覺得自己了不起,內心開始沾沾自喜,一次退朝後掩飾不住而面露喜色。
吳起見狀馬上上前,智慧地勸諫道:「是否有人曾把楚莊王的話告訴過您嗎?」武侯好奇地問:「楚莊王是怎麼說的?」吳起說:「楚莊王處理政事得當,大臣中沒有誰能比得上他,退朝後他面帶憂色。申公巫臣上前詢問其原因,楚莊王說:『我處理政事得當,大臣中沒有誰能比得上我,我深感憂慮。憂慮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話中,他說過:諸侯中能得到師傅的可稱王得天下,得到朋友的可稱霸諸侯,得到提出疑問的人的能夠保全國家,自行謀劃而沒有誰能比得上的會滅亡。現在憑我這樣的本事,大臣中沒有誰能比得上我,我的國家將要滅亡了!因此我深感憂慮。』楚莊王因此而憂慮,而您卻因此而高興。」魏武侯後退了幾步,拱手向吳起拜了兩次說:「是上天派先生來挽救寡人的過錯啊。」
國君自滿,就容易剛愎自用,關係國家存亡。他的見識可謂高明。
霸業不靠山河險
《戰國策》記載,一次,魏武侯和大臣們乘船在西河遊玩,魏武侯讚嘆道:「河山如此險峻,邊防難道不是很堅固嗎!」大臣王錯在旁附和說:「這就是晉國強大的原因。如果再修明政治,那麼我們魏國稱霸天下的條件就具備了。」
吳起聽罷趕緊直言勸阻:「我們國君的話,是危國之道啊;可是你又來附和,這就更加危險了。」武侯聽罷覺得逆耳,責問道:「你這話是什麼道理?」
吳起回答:「河山之險是不能依靠的,霸業從不在河山險要處產生。過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處南面。雖然有這些天險倚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結果被大禹放逐。
夏桀的國家,左面是天門山的北麓,右邊是天溪山的南邊,廬山和嶧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經它的南面。有這樣的天險,但是沒有治理好國政,結果被商湯討伐。
殷紂的國家,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漳水和滏水,前有黃河環繞,後有太行遮蔽。雖有這樣險阻的地勢,然而國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討伐。而且國君曾親自和我一道迫使敵方的城邑投降,敵人的城牆並非不高,人民並非不多啊,可是我們能夠兼併他們,就是因為他們政治腐敗的緣故。由此看來,靠著地形險峻,怎麼能成就霸業呢?」
武侯說:「好啊。我今天終於聽到聖人之言了!西河的政務,就全託付給你了。」
這段話,用三個遠古國君擁有天險卻因失德荒政而亡國的教訓和魏武侯親見的別國被滅的例子,來進行有力的勸諫,看得出來,吳起博古通今,知識廣博,見識非凡,明智的國君沒有不被他折服的。
不僅如此,他在前國君魏文侯時屢敗秦國,替魏國立下赫赫戰功,打下兵防的強大根基,展現出驚人的軍事才能。但最終還是像在魯國一樣,再次遭到國君的猜忌,被迫投往楚國。
楚國楚悼王也非常賞識他,用他變法,但他跟商鞅一樣,運用法家來變法富國強兵,卻忘了富貴本身並非罪惡,法律是懲治強取豪奪,侵犯他人生命和財產等罪行用的,不能因為貴族有財富就可以立法強行剝奪別人的財產來均貧富,救貧民。這樣的法律就是惡法。
無論貧富,只有有了犯罪行為,才能治罪。貴族再富有,如沒犯罪,合法所得,也不能強行剝奪別人的財產,這等於立法者自己犯法犯罪,在侵犯貴族,強取豪奪。所以吳起變法多為針對貴族的惡法,跟貴族結下莫大的仇怨,導致君王死後,被貴族們復仇亂箭射死,還要車裂肢解,死得很慘。
悲慘結局有因果
人們對他仕途坎坷,屢遭同僚讒言和君王猜忌,以及變法的慘死,多有天妒英才之嘆,其實一切皆有因果。
據《史記》,吳起出生在戰國初期衛國一個非常富有的家庭。為了出人頭地,曾到處尋找門路,弄得傾家蕩產,也沒得到一官半職,為此遭到鄉人的嘲諷。吳起為了泄憤,竟然殺害了誹謗他的三十多人。逃走時,他還對母親發誓說:「不當卿相,決不回衛。」吳起於是先去孔門弟子曾參之子曾申門下學習儒術。 但母親去世後,吳起沒有回家奔喪守孝。曾申因他不孝,跟他斷絕了師生關係。
殺人與不孝,不僅是德行犯下重罪,還看出他出人頭地的功利心太重。日後仕途坎坷,結局悲慘,豈非惡報?!天道自古公允,何來天妒英才?
當然,他勸諫魏王的道理本身是對的,只不過,他本人很可能把道德也當作了獲得個人成功的手段,本性非真善,才導致了如此坎坷矛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