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典章句評註: 允執厥中

王舍微


【正見網2023年09月02日】

【原文】

語出《尚書·虞書·大禹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譯文〕

人心危殆而不安,道心隱微而難明。惟有精誠一意,信守中正之道。

【評註】

這十六個字便是儒家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宋代程頤認為「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二程遺書》卷二十四)。朱熹說「道心」與「人心」,「只是一個心,知覺從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覺從義理(即仁義禮智)上去,便是道心」(《朱子語類》卷七十八),道心是天理,是「天命之性」;人心是天理與人慾相雜的「氣質之性」有善有惡,故要「革盡人慾,復盡天理」(《朱子語類》卷十三)。

由此可以看出,這裡講的道心也是人心,與修道之道不是一回事。且不論古文《尚書·大禹謨》的真偽爭議,僅就「十六字」蘊涵的中庸思想看,這個「中」也可分為不同的層面:行為層面;觀念層面;心法層面;昇華層面。人心介於行為與觀念層面;道心處於觀念與心法層面。「允執厥中」的意涵就是中正、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而朱熹的 「革盡人慾,復盡天理」本身就是在走極端,用一種道心的天理強制的去滅盡人心。好像高層次的理可以偏離中和之道的去強為,這是對中庸的精髓沒有理解到位的表現。

【評析】

這十六個字相傳是舜把帝位傳給禹的時候,告誡他的關於治世之道的心傳。倘若治世的心法沒有根,豈不成了無源之水?所以,世間治理之根源還需要高層的理指引。可是高層的理又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悟到或用於世間的,屬於人心義理之「道心」尚且隱微難明,何況世外高層的真道。人若沒有真誠求道得法的向上昇華的心,道或法的大門也不會為其敞開。離開了宇宙不同層次之理的指引,人間的理論或學說就會迷失方向,從而誤入歧途或極端。朱熹致力於詮釋中庸之道,可是他的理論卻恰恰偏離了中正之道。這就是歷史的教訓。

朱熹的詮釋之所以偏離中正,是因為他的基點是為了世間的如何,即他的理論的向量方向是向下的,為了世間的目標;而非向上,為了昇華到世外更高宇宙層次的目標。失之毫釐,差之千裡。更何況是一百八十度的方向相反的狀態。佛法可以佛光普照而讓世間變的幸福美好,但佛法卻不是為了世間的如何而存在。不同層面的中正之理,也只有在人類向上昇華的過程中才能悟到。從根本上說,人的一思一念都存在入佛或入魔,即佛性或魔性的方向性抉擇,走正每一步就是一條充實自己的佛性之路。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