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傳統運動——踢毽子

新竹


【正見網2024年01月27日】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像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毽子的組成很簡單,為毽鉈和毽羽兩部分,毽鉈多用鉛、錫或幾片銅錢,而毽羽則多用雞羽,製作起來非常方便,因此也有利於這項運動的傳播,甚至成為一些地區過年過節的「歲時」活動。承德便是其中之一,當時幾乎是戶戶有毽,人人會踢。到了新年,人們便三五成群,上街踢毽。而廣州人則會在元宵節那天舉辦毽子會,踢者甚眾,亦是熱鬧非凡。

踢毽子的方法很多,「有裡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拋之名色」(《燕京歲時記》)踢毽子可以邊跑邊踢,除了用腳踢,還可以使用膝蓋、腹部、頭部玩出各種花式。

《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都門有專藝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團轉相擊,隨其高下,動合機宜,不致墜落,亦博戲中之絕技矣。」清朝光緒年間 ,承德有個百歲老人,能踢出金龍探爪、喜鵲登枝、獅子滾繡球等上百種花樣。

由於踢毽子花樣繁多,可難可易,因此也常常受到古代女性的歡迎。古詩云:「青泉萬迭雉朝飛,閒蹴鸞靴趁短衣。忘卻玉弓相笑倦,攢花日夕未曾歸。」女孩們踢著、嬉笑著,玩得痛快了,索性脫掉外套。一直踢到夕陽西下,女孩們都笑倦了,還留戀於攢花的樂趣之中。此攢花即是踢毽子的其中一種,女孩們不知疲倦地踢毽子的樣子,足見其帶給人們的歡樂。

當然,這麼好玩的踢毽子,不只是尋常百姓的專屬,就連光緒皇帝的瑾妃也都非常喜歡。午休完,瑾妃常常與大家一起踢毽子。踢毽時,她要把大衣襟的下擺塞在腰搭上。有時還把毽子踢的很高,踢到前殿的匾後面。這時,就喚來小太監,用竹竿挑下來再接著踢。瑾妃一踢起毽子就停不下來,常常踢到晚飯時間才肯罷休。

踢毽子既鍛鍊了身體,又能從中獲得十足的樂趣,因此能根植民間,延續千年不衰。記得筆者小時候,踢毽子還是一種比較熱門的娛樂活動。可現在的孩子們,被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鴉片所包圍,似乎再也體會不到我們兒時的那種快樂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