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遇知音——對古琴文化的一點了解和感慨

拂曉


【正見網2024年06月28日】

 

那些從前的故事,相傳的文明,總是給我們一種感動,想要追尋,想要理清。願中華傳統文化與美德再次發揚,再築輝煌!

(一)古琴

古琴,又稱瑤琴,為中國傳統彈撥樂器之一種,相傳為伏羲氏所創。

蔡邕善鼓琴。東漢蔡邕(蔡中郎)所著的琴學專著《琴操》序中講:「首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又有《琴當序》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 《琴當序》是什麼書?作者是誰?什麼時代?沒有查到。但不管怎麼說,一弦還是五弦?我這裡還是認定為伏羲首創。

這表明,古琴是本次人類文明最早的樂器。或者說他是史前的東西,流傳下來了。

為啥又叫瑤琴?因其「乃瑤池之樂」。瑤池,位於崑崙山上,為西王母居住之所。那也就是說,那時在那裡撫琴奏樂時,用的就是這種古琴。

古琴初為五弦(五弦琴),後為七弦(七弦琴)。

古琴音域寬廣(達四個八度以上),音色優美而動聽。其粗弦,音調壯烈而鏗鏘,志氣恢洪而舒暢;其細弦,音調清幽而揚揚,餘音悠悠而綿長。

通過各種不同的彈奏手法,古琴的表現力相當豐富。

古琴位「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在中華文化中地位頗高,自古以來乃是宮廷及眾多文人墨客隨身之樂器。而練習和彈奏他的同時,兼之也是很好的修行。自古華夏多文武雙全之士,因此也不乏武將彈之愛之。

「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俞伯牙與鍾子期一段「知音」的佳話,那是非常感人的故事。

古瑤琴,他既是美妙的樂器,又承載著超過五千年的文化。其妙音,其佳話,令人無不歡娛與嚮往。

(二)伏羲創古琴

主要觀點認為聖人伏羲距今大約七千年左右,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我們常聽說「三皇五帝」,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而三皇有眾多說法,有說伏羲為三皇之首,本文不做討論。

著名的八卦就是伏羲所傳。相比黃帝開創華夏五千年文明和倉頡造字,古琴早已有之。(編席也早已有之)

伏羲距黃帝兩千年之久,這期間的歷史幾乎沒有什麼記載,因為沒有文字,似乎僅有的是些口耳相傳吧?也寥寥無幾,的確是個難解之謎。

根據以往文獻看(未詳查),古琴的製作與現代的製作不盡相同。特別是他的發明,可以說處處體現了華夏神傳文化的特點。

在明末作家馮夢龍先生的《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中,有關於古琴的發明與製作細節,是借鍾子期答俞伯牙所問寫出來的,內容如下:

伯牙道:「我且問你,既來聽琴,必知琴之出處。此琴何人所造?撫他有甚好處?」.....(略有刪節)。樵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談。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皇來儀。鳳乃百鳥之王,非竹實不食,非悟桐不棲,非醴泉不飲。伏羲以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奪造化之精氣,堪為雅樂,令人伐之。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聲太清,以其過輕而廢之;取下一段叩之,其聲太濁,以其過重而廢之;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送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乾,選良時吉日,用高手匠人劉子奇製成樂器。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長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闊八寸,按八節;後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先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徵、羽。堯舜時操五弦琴,歌『南風』詩,天下大治。後因周文王被囚於羑裡,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謂之文弦。後武王伐紂,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發揚,謂之武弦。先是宮、商、角、徵、羽五弦,後加二弦,稱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彈,八絕。何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為七不彈?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何為八絕?總之,清奇幽雅,悲壯悠長。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乃雅樂之好處也。」

僅此一段,便包含無盡之中華文化暨古琴文化的內涵!讀者不妨一一品嚼。

有時我想,為何先聖能創造出如此美好的樂器來?那一定是基於對自然界的觀察、感知與各種體驗,啟而發之,善而用之,發明造物。當然,從法輪大法中我們得知,那一定是在記憶中有這樣的記憶與痕跡,是作出這樣成就的深層原因。而這記憶,不止是前世、前多少世的痕跡,很可能更有天國世界的記憶。天國世界的樂器是什麼?有沒有這樣的神樂?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什麼是神傳文化!

《神韻》藝術團的秀,那展現的是「共產中國之前」的五千年歷史文化,是傳統中華文化,也叫神傳文化。那麼,他一定透射出天國世界的韻道?所以,是真正名符其實的神韻!

有人說中華傳統文化是有深厚根基的,我很贊同,他的內涵是深遠的。

而反觀現代科技,它排斥神,談不上什麼根基,它不是神傳給人的和正常人類的文化,它是外星生物帶來的科技(外星生物控制人的思想)。它很「尖端」而且還在發展,但卻是畸形的文化科技,是惡性的危險的科技。而神掌握的科技才是最高的,而且是良性循環的。

(三)古琴的構造

上面鍾子期的應答,也簡明扼要道出了古琴的結構,如龍池,鳳沼,玉軫,金徽,五弦等等,當然還有頭、尾、項、背、腰、腹等。

而琴弦,則為蠶絲織成,故稱「絲弦」,與現代琴弦材料不同。

古琴的結構,各部分自有各部分的功用。比如如何的攏音和發放?產生什麼樣的音色?就得靠龍池、鳳沼、琴腹、面板、底板,以及材質等決定,靠面板和底板的厚度與形狀決定,同時又得靠相互之間的距離與位置關係決定。等等,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技巧、技術參數等複雜的問題,而古人則能巧而定之。本人是外行,只是一個提及,它需要專業人員正確和詳細的解讀。

從琴弦材質來說,本人認為當屬古絲弦最為合適。

要彈奏出高超美妙和動人的琴聲,還需要正確嫻熟的指法,傑出的曲譜,也包含彈奏者的情緒、心境及身體狀況的佳境,更包含著彈奏者健康的道德與精神境界。

所以說,這是一個「人——琴」合一的、協調的綜合效應。

(四)現存的琴譜、琴曲、琴歌及古琴

據維基百科:現存琴曲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

現存最早的琴譜是《碣石調·幽蘭》,最早的琴曲是《廣陵散》,最早的琴歌是《古怨》,最早的古琴是唐代製作的,有二十把,據說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關於曲譜,我僅知道今天使用的是簡譜和五線譜,但不同的樂器可能還會有不同的記譜符號。而古琴是如何標記琴譜的呢?我們不知道文字出現以前是怎麼做的,有沒有記錄的方法?亦或口傳心授?我們只知道古琴譜是後來出現的。

最早的古琴譜是以文字詳細描述音高、節奏、指法、弦序和徽位的方法,叫作「文字譜」。人們猜測文字譜可能是由戰國時代雍門周創製。

現存最早的古琴譜,也是唯一的文字譜為唐代的《碣石調·幽蘭》,收藏於日本。

盛唐時期曹柔發明了「減字譜」,它是把文字譜改造和精簡而來。減字譜只記錄指法、弦序和徽位,不記錄音高和節奏。減字譜沿用至今。

也有學者認為減字譜早在三國時代便已誕生,為曹植所創。

雖說是漢字記譜,但它的每一個「字譜」並不是通常的漢字。它的每個字譜是由漢字或偏旁部首或一筆,以及一至七的漢字數字構成的,也沒有讀音。依照每個特定的字譜,就能彈出一個確定的音。學減字譜並不難。

看來古琴的記譜,也難不倒古人,就連音高與節奏也是有文字記述的。

而更珍貴的,也許是面對面的跟師父學練,以及心領神會吧?

(五)美琴妙音感生靈

上古時期,舜令人作《大韶》樂舞九章。九章《大韶》演奏完之後,有鳳凰前來朝拜、起舞,百獸也都歡躍起舞。約兩千年後,孔子欣賞了《大韶》樂舞。欣賞之後竟然心曠神痴,口不知味,整整三個月嘗不出肉的滋味來,於是感嘆道:「《大韶》之樂,盡善盡美!」。

百獸歡躍起舞:美妙的音樂引起百獸的歡躍,因而足蹈頭搖,狀態是可以看得出來的,所以稱為起舞。

雖然,我們不曉得《大韶》之樂以何種樂器演奏,但是依古琴的悠久歷史來看,恐怕是少不了的。

瑤琴彈至盡善盡美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美樂的好處由此可見矣!

(六)誰人辨得伯牙琴?

俞伯牙欲試鍾子期,便問道「假如下官撫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樵夫道:「《毛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試撫弄一過,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著時,大人休得見罪。」伯牙將斷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於高山,撫琴一弄。樵夫贊道:「美哉巍峨兮!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會,將琴再鼓,其意在於流水。樵夫又贊道:「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只兩句,道著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驚,推琴而起,與子期施賓主之禮。連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

妙哉,伯牙琴!善哉,遇知音!正是:

高山流水聲聲然,聽琴懂音是何緣?千古佳話話知音,知音方與知音談!

畫外音——

行文至此,意猶未盡。所以有下面幾句感言與忠告:

當年,子期能辨伯牙琴,謂之知音。而今,偉大的佛法,法輪大法傳世已三十二年,有緣人、「知音」者,紛紛相繼而來,得法修煉,又不斷慈悲相告世人:這是萬古難遇的機緣。

朋友,你可知這「高山流水」是何音?他可是創世主撥動的法音!他是喚醒你記憶的大音!他是末後能使你得救的洪音!你知音嗎?

在這嘈雜的亂世中,你辨得出這真、善、忍的聖音嗎?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