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4年12月30日】
我們做事情都有一個原則和目地。很多事情看上去兩個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但目地或許是完全不同的。
顏淵、季路站在孔子身邊。孔子說:「為甚麼不說說你們的願望呢?」子路說:「我希望將車馬、輕軟的皮衣都拿出來,與朋友們共同享用,即使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我希望做到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您的願望是什麼呢 ?」孔子說:「年老的人得到安樂,朋友相互信任,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看上去孔子的做法與三位弟子是差不多的。但目地是不一樣的,弟子是為了自己的什麼目地而做的。想讓自己達到某種狀態。而孔子的出發點是別人,讓別人得到快樂。也許在某個時間點上他們會一致,但終究會不一樣的。就像是兩條相交的線,只是在一個點上相遇是一樣的道理。
大法師父在經文《悉尼法會講法》中告訴我們「現在的人信佛的基點和過去古人信佛的基點都不一樣,過去人信佛是拜佛、修佛、敬佛,其它什麼心都沒有。現在的人信佛是為了求佛。可是求那顆心對佛來講是最髒的,最骯髒的一顆心。」
古人是為了敬佛,所以沒有私心,反而會得到更多。而今天的人是有目地的,一旦達不到目地就會反過來怨恨神佛。看上去都是在敬佛,目地不同,最後的結果自然是不同的。
大法師父在經文《精進要旨》〈挖根〉中告訴我們「我早就看到有個別人,心不是為了維護大法,而是為了維護人類社會的什麼。你如果作為一個常人我不反對,做一個維護人類社會的好人當然是件好事。可是你現在是個修煉的人,站在什麼基點上看待大法,這是根子上的問題,也正是我要給你指出的。」
大法弟子其實也是要擺正自己學法的目地,否則就會走偏自己的修煉之路。我們從遙遠的天國世界來到這裡,是為了助師正法、得法挽救自己的天體和救度自己的眾生。不要被世間的那些奼紫嫣紅所迷惑,忘了自己來時的誓約和洪願。
一點感悟,寫出來與同修分享,不足之處請同修指正。
原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