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4月02日】
巴赫生平簡介
巴赫原名Johann Sebastian Bach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31日生於德國的艾森納赫 (Eisenach),1750年7月28日率於德國的內比錫 (leipzig),享年65歲。他是巴洛克時期(Baroque Period)的作曲家、管風琴家、小提琴家和大鍵琴演奏家,亦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跟莫札特、貝多芬、蕭邦等音樂家齊名。
從樂曲中反思
巴赫創作的樂曲大約有1120首,以下是其中一些比較悅耳動聽的、流行的,建議大家不妨去聽一聽。一面聽,一面思考本文帶出來的信息。
Gabor Lehotka演奏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1704年至1750年創作、被譽為管風琴作品最傑出作品之一「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曲,作品編號BWV 565》
人類創作的靈感來自以下三種情況:一是來自神,二是來自人,三是來自魔。來自神的音樂、來自神的文化才是最值得聆聽、最值得跟從,對人最有益處的;來自魔的文化是反神的、反宇宙、反自然的,具有破壞性、毀滅性,人應該唾棄。巴赫認為他的音樂的每個音符都是來自神,他會「以音樂來彰顯神的榮耀!」當他完成每首樂曲之後,他都會在樂譜的最結尾一頁寫上「S.D.G.」,意思是:「讓榮耀歸予真神」。正如巴赫所講,這類西方正統的古典音樂真的是神傳給人的,用來歌頌神、豐富人類的文化、奠定西方的神傳音樂文化和鞏固神在人心中的地位。雖然巴赫是從自己的感受去說,但是他是真的說對了!
再者,日本IHM研究所江本勝博士等人自1994年起以高速攝影技術來觀察水的結晶,發現貝多芬、巴赫、莫札特和蕭邦的音樂比時代曲、搖滾樂更能令水結出完美的結晶。
巴赫1723年「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Cantata, BWV 147」(《清唱劇,作品編號BWV147,耶穌!人類喜悅的盼望》)
人類創作的靈感有來自以下三種情況:一是來自神,二是來自人,三是來自魔。來自神的音樂才是最值得聆聽、對人最有益處的。巴赫認為他的音樂的每個音符都來自神,他會「以音樂來彰顯神的榮耀!」
你們又相不相信呢?正如巴赫所講,音樂真的是由神傳給人的,目的就是用來歌頌神和豐富人類的文化,所以,雖然巴赫是從自己的感受去說,但是他是真的說對了!巴赫的音樂是神傳給他的,以奠定西方的音樂文化。
巴赫「Air on the G string」from 「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Second Movement」 (《D大調管弦樂組曲第三首,作品編號BWV 1068第二樂章- G弦上的小曲》)
在19世紀末,小提琴家奧古斯特.威廉 (August Wilhelmj) 發現巴赫的《D大調管弦樂組曲第三首,作品編號BWV 1068第二樂章》的整個樂章都可以在小提琴上的一條G弦拉奏出來,於是他便將這首樂曲改寫成為可以只在小提琴上的G弦上拉奏出來的小曲,再配上弦樂、鋼琴或風琴伴奏,改編完成後,他在樂譜上寫上了「在G弦上」四個字,因而得名為《在G弦上的小曲》。我想巴赫本人也始料不及的,就是:這麼動聽的一首樂曲竟然可以在小提琴上的一條G弦線就可以拉奏出來。
Symphony orchestra of Algirdas Paulavičius演奏巴赫1738-39年作品「Orchestral Suite No. 2 in B-minor, BWV 1067 Minuet and Badinerie」(《B小調管弦樂組曲,作品編號BWV 1067,小步舞曲和巴迪奈利舞曲》)
巴赫結婚後親自嚴格的教導孩子,為補音樂教材的不足,編撰了不少流傳後世的名作來教導孩子,可見巴赫編撰教材和教導子女的嚴謹和用心。平日,除了工作之外,巴赫就與家人、孩子一起學習、遊戲、開家庭音樂會,與孩子打成一片。巴赫的十名子女中,有三位成為西洋音樂史中著名的音樂家,巴赫給孩子的家庭教育可說是「自家教育」成功的例子。
Friedrich Gulda演奏巴赫1772年鋼琴作品「Prelude No. 1 in C major, BWV 846 from Bach's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One」 (巴赫《十二平均律古鋼琴曲集第一冊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作品編號BWV 846》)
巴赫果斷的起用了「十二平均律」作為創作的基礎法則,十二平均律就是將八度的音域平均分為12等份,每一個音的音距都一樣,並成功運用和聲進行、轉調等模式作為音樂創作的基礎樂理,影響後世的音樂創作至今,影響可謂至深至遠,被後世稱為「音樂之父」(「Father of Music」)。
S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 Chamber Orchestra演奏巴赫1730年「Concerto No. 2 in E-major for Violin and Strings, BWV 1042- First Movement」(《E大調第二首小提琴和弦樂協奏曲,作品編號BWV 1042-第一樂章》)
提琴是神傳樂器。 2004年至2010年,我多次看到一些天神演奏音樂的異象,其中就包括小提琴。天上的小提琴的構造與地上的差不多,但是沒有腮托。神拉奏小提琴的姿勢,像地球上的西方「文藝復興時期」1610年前之提琴家一般,也是將小提琴放在左胸前鎖骨上,不像今天將小提琴放在左膊上、用面頰骨頂著提琴的腮托;大家都是右手拉弓,左手手指按弦線來決定音高。值得一提的是,天神將小提琴托在左胸前鎖骨上,左手手指沿弦線上下按弦的時候,小提琴不會掉下來,可能是天神用左手托起的小提琴的指板畧高於面板,亦都可能祂們是神,用意念就可以穩定小提琴在左胸前的位置。在演奏小提琴時,天神都挺直身子站立著,並且沒有大的演奏動作。如果聽眾對小提琴外形及演奏形式有興趣的話,可以查閱巴洛克時期或以前畫有關提琴外形及演奏形式的繪畫,這一類畫跟我看到天神拉奏小提琴的畫面差不多。我推斷就是以前有些人好像我一樣,看見過天神演奏過提琴,他們覺得非常動聽,就模仿去製造和演奏提琴,所以,我說提琴是「神傳樂器」、西方古典音樂是「神傳文化」。
Karl Richter指揮Münchener Bach Orchester (慕尼黑巴赫管弦樂團)巴赫1708-17年之間的作品「Brandenburg Concerto No. 3- First Movement」(《布蘭登堡第三協奏曲-第一樂章》)
鋼琴跟提琴一樣是神傳樂器。 2004年至2010年,我多次看到一些天神演奏音樂的異象,其中也包括鋼琴。天上的鋼琴的構造與地上的三角琴差不多,不過,天上的鋼琴的音色比地上的鋼琴明亮、清晰和動聽得多。
小結
巴赫與韓德爾、莫扎特、海頓、貝多芬、舒伯特、蕭邦、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過程非常雷同,他們的音樂都是「從神而來」、「從天而來」,樂思都只是從作曲家的筆中「傾瀉而出」,是神有意將樂曲的意念傳遞給他們,用他們的手將樂曲「抄寫」下來,留傳後世。神有意將音樂傳遞給巴赫,藉此在巴洛克時期(Baroque Period)奠定西方的音樂文化,好讓以後的神傳音樂家進一步去豐富和發展,好讓人去認神、「讚美神」、「以音樂來彰顯神的榮耀!」這都是「神傳文化」。
我們說的神傳文化的神並不是《聖經》所指在基督徒心目中的上帝或者耶穌基督、或者是天主教所認為的天主、耶穌基督或者聖母瑪利亞。其實,這個宇宙並非只是地球這個空間,還有很多其他高於人類的空間存在,我們稱之為「天」。
「天」上有很多不同的世界,在裡面的居住的眾生我們都稱為「神」。中國人自古以來都說「滿天神佛」、「舉頭三尺有神明」或者是說「人在做天在看」,其實是真的,我相信以前的人也像我一樣看到了天上的世界才這樣說的。神希望在地上建立一個優秀的神傳的文化,好讓人類社會能夠依循著一個優秀的神傳下來的文化去發展,能夠敬仰神佛、體會到神佛的存在,從而知所警惕,叫人以「真、善、忍」的宇宙標準來做好人,不要做壞事,否則會遭天譴和報應,這些都是由神、佛因應個人的恩德和罪孽來安排的。 「神傳音樂」就是天上不同世界的神、佛將祂們優秀的音樂傳給人類,以建立一個優秀的音樂文化,使人類的世界走向美好而不至於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