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5月07日】
正見廣播(音頻):從周文王到澀澤榮一 亂世中只為生民立命(MP3)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link As...)。
正見廣播(音頻):從周文王到澀澤榮一 亂世中只為生民立命
文:劉如
播音:新宇音
一、面對當今亂世 上位者該何去何從
今天的世界,經濟動盪、倫理崩塌、價值觀扭曲。 領導者焦慮不安,企業家茫然無措,普通人心中也充滿焦躁與恐慌。
是啊,科技進步了,物質豐富了,但人心卻仿佛掉入慾望的陷阱,人人都在追求效率、利益、控制與成就,變得自私、冷漠,充滿競爭與焦慮,片刻不得安寧。
迷惘中人們開始驚醒,這是一條自毀之路,亂世中,人們想起了古訓,渴望道德的復興,希望上位者,能記起先祖修身濟世,為生民立命的心志與教誨,帶領國家或企業,走出困境。
今天,就讓我們從孔子最為敬仰的周文王講起。 重拾古訓,找到希望。
二、周文王恭請姜子牙:推車八百步,得八百年天下
西周初年,商朝腐敗,天命將移。 周文王姬昌有著宏遠的眼界與深邃的仁心。 他聽說有一位年過七十卻滿腹經綸的賢者姜尚(即姜子牙)隱居於渭水之濱,便親自前往拜訪。
姜子牙正坐在水邊垂釣,卻不用魚餌,只將釣鉤豎直,表示他釣的不是魚,而是人心。 他要考驗文王。 文王見之,不以王者自居,反下車步行,恭敬地請其出山輔佐,用自己的車,請姜子牙坐上去。 他卻甘當車夫,為姜子牙推車步行八百步,誠心感動了姜子牙,也感動了天地。
文王對姜尚說:「我不是為我自己來請你,是為了天下蒼生。」
這樣的誠意,使姜子牙願意獻策出山,協助周氏定天下。 文王去世後,兒子周武王承其志,在姜子牙的輔佐下,滅商建周。 這便是周朝獲得八百年天下的來歷。 上天從來選中的都是有德者。
二、周文王:澤及枯骨,諸侯臣服
周文王姬昌,能為天下請賢,做到如此地步,是平時一貫的修養所致。 在他尚為商朝的西伯侯時,已展現出非凡的仁德與見識。
有一次,他外出巡視,見到野外有無人收埋的枯骨,便命令隨行官吏將其妥善掩埋。 官吏表示:「這些都是無主之骨,無需理會。」文王卻說:「治理天下者,是天下的主人; 治理一國者,是一國的主人。 這些枯骨既在我的領地上,我就是他們的主人,怎能忍心讓他們暴露於野外而不予掩埋呢?」於是,他下令以衣棺重新安葬這些枯骨。 天下人得知,皆稱讚:「西伯的恩澤,既能及於無主的枯骨,更何況是活著的人呢?」
動則懷疑人性的現代人,也許不願相信這些記載,以為這是沽名釣譽,但一個人的見識,是裝不出來的,因為文王的仁德還體現在他對待諸侯爭訟的態度上。 因其公正明理,諸侯臣服,都找他裁決難解的紛爭。
一次,虞、芮兩國因田地問題爭執不下,決定前往周地請求文王裁決。 然而,當他們進入周地時,卻吃驚地看到周國百姓相互謙讓、禮讓有序,深感羞愧,認為自己的爭執在這樣的君子之國中是可恥的,太丟人了,遂自行和解,未再進一步請求裁決。這事件顯示了文王以德化人的力量,人們說上樑不正下樑歪,百姓能如此有德行,可見文王的教化作用,當真是臣民的表率。 故使得諸侯自願歸附,天下歸心。
文王的仁政與德行,不僅感化了百姓,也為後世樹立了治國的典範。 一位君王,能為天下低頭,為賢者折腰,關懷無主遺骨,裁決諸侯爭訟,自然能得人心,得天助。
三、周公吐哺:繼承文王遺風 天下穩固
周公和周武王都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繼位滅商後,卻早逝,其子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 當時天下未定,諸侯猜疑周公欲篡位。 他未解釋,只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忠誠。
他日夜處理政務,據《史記》記載:「賓至未嘗不吐哺握髮以迎之」,意即賢才一來,他連飯都來不及嚼完、頭髮也來不及綁好,就急忙出來迎接,深怕怠慢了人才。 他繼承文王遺風,將禮賢下士、鞠躬盡瘁的治國安民的德政進一步深入人心,傳承下去。
他六年勤政,終於穩定天下,待成王長大後,毫無戀權之意,將政權完整交還。
孔子對周公極為推崇,曾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他所講的禮,就是周公建立的周禮,是在仁德統御下,治理國家的制度與精神——無私、克己、勤政、敬才、愛民。 成為後世帝王治國的典範。
四、劉備三顧茅廬:勢單力薄 卻在亂世中以仁德安天下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 劉備身無一地,手無一兵,是當時最弱的諸侯之一。 但他有一顆仁心,常說:「吾志在安天下,不在爭天下。」
聽說臥龍諸葛亮足智多謀,能興復漢室,他三次親赴隆中,冒雪過山,屢次碰壁不棄,終於打動了諸葛亮。
諸葛亮出山後說:「主公待我如師,如父,如友。」劉備不疑臣、不害臣,親如兄弟家人,深得文王與周公的風骨,求賢若渴,屈尊降貴,故得天下賢才盡歸其麾下。 被後世敬仰傳頌。
五、澀澤榮一:以《論語》指導商界,實踐儒商濟世之道
明治維新後,日本百廢待興。 被尊為日本資本經濟之父的澀澤榮一,原本是幕府下級武士,後來參與倒幕維新。 他在歐洲見識資本經濟後,回國創辦第一國立銀行,又帶領商界創立五百多家企業。可謂一代商界領航人。
但他最大的不同,是將《論語》作為一生的信仰。 他每天清晨誦讀,主張:「道德經營」,反對唯利是圖,實踐儒商的濟世之道:「做生意不是為自己賺錢,而是為社會、為國家謀福利。」
因此,他強調企業家的責任感、誠信、修身與仁愛,並說:「商業之道亦可濟天下。」對待來訪者,有志向的青年才俊,同樣像周公那樣,不分貴賤,儘可能親自接待,給以支持和援助。
澀澤榮一的理念,使日本企業界形成了重視道德與社會責任的風氣和文化,至今仍影響深遠。 深得世界的敬仰。
可見,一個企業家,若能謙卑有德,也能興國安民,實踐出先賢或聖王們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之志。
六、結語:莫忘「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的古訓
無論是推車八百步的周文王,吐哺握髮的周公,三顧茅廬的劉備,還是以《論語》興國濟民的澀澤榮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精神:敬天重德,大公無私,謙卑仁愛。
因為他們無論是君王,重臣,還是企業家,都一直不忘自己的共同使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踐行天命,上對得起天地良心,下對得起天下百姓。 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人生「財富」。
這才是真正的上位者該有的心胸與姿態。 這才能帶人走出迷惘與困境。
今天的世界,不缺聰明才智,不缺科技與手段,缺的是願意為天下低頭、為百姓俯身的仁愛之心。 願我們每一位身居其位者,都能以古人為鏡,不爭名逐利、不計較個人得失,懷抱蒼生之心,行有德之政,則混亂自止,道德自興,未來自明。
今日領導者若能以此為志,不僅可安天下,更可開創歷史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