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10月27日】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圍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這是宋代楊萬裡的《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詩中的第五首,很多人格外喜歡,或許是同走在漫漫人生路中尋尋覓覓的人們,在此處產生了共鳴的緣故吧。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不要說什麼上山艱難下山容易,騙得人們盲目歡喜。當我們朝著一個目標或希望行進時,心情是迫切的,懷著渴望收穫的心情,掙扎著向上奔登,到達山頂本以為終於可以安逸,結果發現預期的美好並沒有出現。
「賺得行人空喜歡」,這個「賺」字好像在寫人之所求不過都是虛幻。我們設立一個目標和希望,可能是名、利或是情,然後奔著它們而去,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得到,然而最後不過是「空喜歡」。為甚麼是空呢?因為追求的名利情本身就是虛影,生也帶不來死也帶不走,等到百年之後是否會感嘆自己大半輩子都困在了這虛幻當中。這些牽動我們神經的身外之物對生命本身,又有什麼意義呢?
「正入萬山圍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真正走起來才發現走來走去還在萬山環繞的圈子裡,過了一山又一山。以為自己所求之物一旦到手就能滿足,進步,或可一勞永逸或可轉危為安,哪知卻是將自己困在了裡面,總做不完,總出不去。怎樣才能不困在萬山陣中?其實已然是修心破迷的過程了。
與其「賺得」不如試著「放下」。有所追求,同時也怕失去,在這個框架裡兜兜轉轉,不就像是迷失在山中嗎?所以人會覺得「放下」太難了。其實 「放下」並不等於就此失去或消極,恰恰相反,是讓自己的心不鑽進執念中負重下沉,而是提升心境,向上昇華順應自然的得失。沒有了要掌控所有的慾望,將心融入自然當中,才會有「一覽眾山小」的眼界和胸懷,心才能真正的平靜下來,得到舒展。
被百姓奉為「和」、「合」二仙的「寒山」和「拾得」曾有一段著名的對話。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初看時以為是在說因果報應的道理,其實不然,他們同為修行之人,不可能是針對其他某一些人談論長短,而是在說將自己在意的那些東西全部放下之後,回頭再看他,便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受這些東西的糾纏與掩埋,體現的是生命真正的昇華。
特別是人在面對善惡抉擇之時,能放下這些外物而守住心中的善良本性,就是在為自己打下良好的基礎,走上返本歸真之路,找回真正的自己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