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渾微妙 遨遊化境

2005年台灣未來科學與文化研討會後記
台灣大法弟子


【正見網2005年07月01日】

「『佛法』是最精深的,他是世界上一切學說中最玄奧、超常的科學。」(《論語》)

「佛法在不同層次中有不同的體現形式,在不同層次當中有不同的指導作用,層次越低表現越龐雜。」(《轉法輪》)

參加這一次台灣的「未來科學與文化大會」,感覺上好像和同修們,在人類這個層次,在各種領域中,用我們自已能理解的語言,「上窮碧落下黃泉」的交流了兩天。雖然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空間,但「給未來人留下新的文化」,這個思想已經確立,而且表達清楚。

由於時間的限制,很多發言者的內容,未能報告完全。但他們的論文中,所表達的用心,和起到證實法的作用,真不愧是大法弟子所為。

譬如說,有一篇「畫與道─通過修煉上達化境」文中,談到:「我們通常藉山水作為宇宙之道的象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中國的藝術較少表達人的東西,而是表達自然,因為自然就是道的象徵。現代藝術很狹隘的表現個人,自我的局限性和封閉性,事實上離道甚遠。」幾句話就把重點講清楚了。

再有:「人從自然中認識宇宙的真理,猶如內在精神內涵的萬種趣味(聖賢映於絕代,萬趣容其神思)。山水畫(以及山水詩)成為中國人內在精神的「實質」天地(質有而趣靈),也是視野與胸襟的代稱。人們從山水之道,淨化身心、提高層次,給自己有從俗世束縛中跳脫出來的認識與能力。」等等,深入淺出而精要細緻。

另有一篇「工匠生涯中的道德與技術─以鹿港傳統小木工匠為例」,是發言者的博士論文,其中談到:「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可以充份認知到,在工匠勞動中,技術與道德是無法二分的,從學徒期間的養成過程開始,這二者便被同等的要求,同時這兩者之間,也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了具體的關連,並且衍化出豐富的面向與意涵。

例如:道德人格的養成、社會生活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對知識與科學的不斷探索的精神、文化生活與美的生活的豐富、腦力活動與體力活動的合一、全人的養成,等等。」「因此,從工匠勞動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道德並非僅是一種外在強制的一種規範或要求,也並非是所謂『唯心』領域的存在,道德是一種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與實踐,是具有主體性的自我提升過程,同時,在這樣的提升中,『物質面』的技術也因此而能不斷的精進。事實上,我們不難發現,在許多專業領域中,對於倫理、道德的要求也是極為緊要的,甚至成為一種專業是否得以成立的標準之一。」

這些論文從各個領域深入淺出,旁證博引,互相呼應,終至匯成大海,證實大法。而我們這些參與者,就成了收穫最多的人。我們看到了大法法理在人類這一層的展現,忽而雄渾,忽而微妙,忽而精細,忽而大度,讓我們遨遊於化境,氣象萬千。為後來人留下新的文化,當仁不讓,是吾輩中人應為耳!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