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5年11月02日】
《詩經》:「伐木丁丁,鳥鳴嚶嚶。」
孔子見衛靈公。衛靈公與孔子語,見天空飛雁過,衛靈公仰視久之,於是孔子離開衛國而去。
從前,一隻海鳥停在魯國郊外,魯侯用車載它回來,貢在廟裡,給它演奏「九韶」(上古舜的一種樂曲),給它吃「太牢」(古代豬、牛、羊三牲做的最尊貴的供品)。海鳥不敢眨一下眼,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口湯,三天後死。
戰國時,齊威王做了三年國君,只顧享樂,不理政事。有個善於說笑話的大臣叫淳于髡,對齊威王說:「城裡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叫,大王您知道這是為甚麼嗎?」
秦朝人陳涉少時,曾經和人傭耕,在壟上休息時,悵恨久之,說:「哪一天富貴了,我一定不會忘記大家!」俑者笑著說:「你是個耕地的,何來的富貴呀?」陳涉嘆道:「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漢朝人張衡巧思,嘗作木鳥,裝上羽翅,腹中施機,能飛數裡。
晉朝人陶淵明棄官回家耕地,欣然寫道:「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南北朝時北朝使者李諧到了南朝,梁武帝和他在一起遊覽放生處。武帝問他:「你們國家也放生嗎?」 李諧說:「我們國家既不捉,也不放。」 武帝慚愧。
南朝人顧歡小時家貧,有一次父親讓他去稻地驅麻雀,顧歡寫了篇《黃雀賦》回來,麻雀把稻子吃掉大半。父親生氣要打他,見到他寫的賦才罷手。
隋朝人竇毅為女兒擇夫,在大門口屏風上畫了只孔雀,說誰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將女兒嫁給他。十幾人中只有李淵兩箭中二目,竇毅很高興,就將女兒嫁給了他。
唐朝人李客師性好馳獵,不分四時。老了住在長安城,每一出城,鳥鵲都認識他,追著他聒噪,長安人謂他「鳥賊」。
唐朝人張九齡的家鄉在嶺南,他在京城為官,曾養群鴿,用來與家人來傳遞書信。
宋徽宗在汴京的東北角開鑿園林,滿是林木,但卻沒有禽鳥來。有一薛姓老人將食物撒在地上,作鳥叫聲,不一會兒眾鳥齊聚。
(出自《太平御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