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中的成語與成語中的修煉: 序

古道


【正見網2006年09月04日】

人們所說的成語通常由四個漢字來排列組合而成,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據說有幾萬條,其中很多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讀來音韻和諧,品之意雋悠遠,充分的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內涵,也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獨特的現象。

成語的來源

而探究成語的來源,公認的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歷史事實,如完璧歸趙,這大概是中國人都知道的一個成語。

2、前人故事,如胸有成竹,就源於宋朝有一位叫文同的畫家,文同字與可,擅長畫竹。當時有位文學家晁補之作詩說:「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3、寓言傳說,比如杞人憂天,《列子》、《莊子》等書中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4、古人原句,如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後來就直接當作成語使用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語句,如《孟子・告子》上篇裡有兩句話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後人就從這句話裡提出捨生取義來作為成語。

6、精煉詞組,如大海撈針之類,找不到最早有確切的人或者事的出處,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7、諺語俗語,如亡羊補牢,雖說出自《戰國策・楚策》「臣聞鄙語曰: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但只是「臣聞鄙語曰」就已經表明其出處在民間。

8、外來的成語,這部分早期主要是在翻譯佛經中形成的詞彙,如一塵不染、天花亂墜、不可思議、現身說法等等。到了近代,又從西方傳入一些詞彙,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等,還有一些現代科學的變異觀念,如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等等。

9、改造、新生的成語,這部分主要是從近代開始大量出現,其中有很多黨文化的因素,如,知難而退改成知難而進、知難而上。新生成語,如上山下鄉、力爭上遊、百花齊放等等,都有著明顯的黨文化烙印,也從造詞上失去了古漢語的內涵神韻。

修煉中的成語與成語中的修煉

除此之外,有一種成語來源並不為人們所熟知,尤其到了近現代,人們更難理解它的內涵了。而這些成語卻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不知什麼呢?不知其真正的內涵和來源,也就是說,人們在使用它時,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內涵神韻,只流於字面或表面的含義了。如聚精會神,人們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學習或做事很專注的樣子。其實這個成語來源於中國古代道家,在煉丹派的修煉中,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它本來完完全全是一個修煉界的語言。

當然,修煉這兩個字本身就是道家修煉界的語言,而從本質上來講,佛家其實也是修煉的一種形式。儒家呢,中國古代很多儒生都要打坐的,講究靜心調息。雖然孔子給人流傳下來的是做人的道理,但其中也不乏道的痕跡,孔子也說,志於道,依於仁,游於藝。可以這麼說,儒、釋、道三家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很多修煉界的成語。

歷史的記載表明,中國文化是神傳文化,一直到西周,還是人神同在的時期。而修煉則是中國古代認識宇宙、生命、物質而不同與現代西方科學的一條路,也是個體生命從本質上得以真正昇華的具體實踐。也由此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修煉故事、神話傳說。

說到這裡,那麼什麼是修煉中的成語呢,答案不言而喻。而成語中的修煉呢,是說修煉才是成語本來的內涵神韻,也才是真正承傳中國神傳文化並可以向上追溯的途徑。就像西方歷史上的文藝復興一樣,是因為有可以遵循、模仿的古羅馬時期甚至更遠時期留下來的藝術、雕刻作品才使後來的人得以達到藝術的高度。

鑒於黨文化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和變異,也鑒於現代的很多中國人不能理解修煉與以此延伸的內涵,本文旨在對修煉中的成語和成語中的修煉作一初步的歸納總結、從新整理,每條成語都列為出處、注釋、釋義、旁通、辨析、例證六項。涉及到修煉內涵的,僅注為個人體會,以盡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之意。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