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百家姓》(2)周吳鄭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9月09日】

( ㄓㄡ)。 ( zhōu)

【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
2、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3、由姬氏改為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4、鮮卑族複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此外,周姓也有少數民族的改姓和賜姓所形成的支系。

【郡望】

1、汝南郡:漢時置郡。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今河南省汝南市東南),轄地包括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2、沛 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其開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
3、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周震。
4、潯陽郡:治所在今江西潯陽
5、臨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6、廬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廬江西南。
7、泰山郡:治所在今山東泰安東南。
8、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

周姓之郡望較多,有汝南、廬江、潯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等二十一郡,其中以汝南郡最為重要。

【堂號】

1、汝南堂:地轄河南舊汝寧、陳州二府及安徽穎州府。
2、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六萬兵馬犯漢。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今陝西咸陽西南)。幾日後,文帝御駕親往勞軍。走近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如臨大敵。當令門崗傳報,營兵卻一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只好交出天子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准跑馬。」車駕和隨從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後,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高興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像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敵人無縫可鑽呀!」
3、愛蓮堂: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酷愛蓮花,把蓮花比成君子,夸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艷。

【歷史名人】

周亞夫

周亞夫[?一西曆前143],西漢的一名將士。沛縣(屬今江蘇)人。周勃子,初封條侯。文帝時,匈奴東進,他以河內守為將軍,防守細柳(在今陝西咸陽),軍令嚴整,被譽為「真將軍」。

西曆前158年,漢文帝六年,匈奴進犯北部邊境,文帝急忙調度邊將鎮守防禦守護京師,他派了三路軍隊到長安附近地方加強守備。宗正劉禮駐守在灞上,祝茲侯徐厲駐守在棘門,而河內太守周亞夫則守備在細柳。

一天,文帝親自到三路軍隊裡犒勞慰問這些辛苦的士兵,為了鼓舞士氣,於是他便先到灞上,再到棘門。這兩處都不用通報,見到皇帝的車馬來了,軍營都主動放行。而兩名文將看文帝到達時,這才慌慌張張的迎接,連送文帝離開軍營時,也是親自率軍送到營寨門口。

當文帝到了周亞夫的軍營,卻和先前的兩處截然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因為前邊開道除了被攔在營寨之外,士兵知道文帝前來慰問時,卻緊張的對通報者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節進去通報周亞夫,他這才下命打開寨門迎接文帝。守營的士兵還嚴肅地告訴文帝的車夫:「將軍有令:軍營之中不許車馬急馳。」車夫聽了之後,只好控制著韁繩,不讓馬走得太快。直到軍中大帳前,周亞夫一身武裝,出來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禮:「甲冑之士不拜,請陛下允許臣下以軍中之禮拜見。」文帝聽了,感受到周亞夫的秉持著將軍應有的氣勢,便低下身子扶著車前的橫木,向將士們行軍禮。

等到文帝勞軍完畢,出了營門後,文帝這才感慨地說:「周亞夫的態度才是將軍應有的風範,和灞上和棘門的將軍相比之下,天壤之別。要是敵人突然偷襲,恐怕他們的將軍也要被俘虜了。只是周亞夫怎麼可能有機會被敵人偷襲呢?」有一陣子,好長的時間裡,文帝對周亞夫的態度都讚嘆不已。

一個月後,匈奴兵退去。文帝命三路軍隊撤兵,便升周亞夫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權,負責京師的警衛。後來,在文帝病重的時候,曾囑咐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景帝說:「以後朝政在面臨重要關頭時,可以請教周亞夫,他是一位很可靠的將軍。」

文帝去世後,景帝便讓周亞夫做了驃騎將軍。

(ㄨ?)。( wú)

【歷史來源】

1、出於姚姓: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
2、源出姬姓:周太王古公?父晚年傳位於少子季歷。長子泰伯及次子仲雍出奔江南,建國梅裡(今江蘇無錫),號「句吳」。武王滅商後,封太伯之曾孫周章為侯,國號吳。春秋末,吳國被越國所滅,吳王夫差的子孫遂以國為氏,奉泰伯、仲雍為始祖。此為吳姓的最重要一支。
3、少數民族吳氏:我國少數民族吳姓以苗族最多,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貴州。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和借用漢字姓而成為吳姓,但有一部分是漢族姬姓吳氏融合、同化於苗族而形成。蒙古族七大姓中,吳姓居其一。

【郡望】

1、延陵郡: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治所在今江蘇丹陽西南。
2、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3、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札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4、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札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堂號】

1、延陵堂: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2、至德堂:孔子對泰伯的謙讓精神十分敬佩,感嘆的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在孔子看來,泰伯的品德已達到了極高境界,人世間再也找不出什麼言語來形容他的美德了。因此泰伯被稱為「三讓王」。援引用孔子的贊語,吳氏的總堂號稱為「至德堂」。

【歷史名人】

吳道子

吳道子(西曆680-西曆759年),字道子,玄宗賜予名叫道玄,是中國唐代的一位畫家。畫史尊稱吳生。河南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小時候便失去雙親,生活貧困。吳道子為了生活,便向民間的一位畫工和雕匠學習繪畫和雕刻。由於他刻苦好學,才華出眾,20歲時,便小有名氣。相傳他曾經向張旭、賀知章學習,但卻沒有成功,於是便改成畫畫。

開元年間,玄宗從百官中知道吳道子,便召他入宮,讓他教內宮的小孩學畫,封為內教博士。後來又教玄宗的哥哥寧王學畫畫,進而晉升為寧王友。吳道子是一位全能畫家,人物、鬼神、山水、樓閣、花木、鳥獸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天寶年間,正是吳道子繪畫創作的極盛時期。而吳道子的個性十分豪爽,不拘小節,每次揮筆作畫,必是酒酣耳熱時。只要看到吳道子在揮筆繪畫的時候,一定是在他喝完酒,耳根子都紅了。

唐宣宗(西曆847年)時,被推崇為"畫聖",民間畫塑匠人稱他為"祖師",道教中人更有人稱他為"吳道真君"、"吳真人"。

吳道子的畫,大致上都是承傳於師父張僧繇。但是他自己又創作另外一套畫法,改變了張僧繇的畫法。因此不論從哪方面看,畫法都超過張僧繇。吳道子為東都洛陽、西都長安的佛寺、道觀,繪製了四十多間壁畫,都是菩薩、鬼怪一類的畫。但是每幅畫上的人物表情都很生動,一個人就屬於一個面相,都沒有相同的。

景公寺《地獄圖》中的「帝釋」護法神,永壽寺中山門上的兩神,都是當時最絕妙的藝術品。朱景玄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我家有位姓尹的老僕人,大約有八十多歲了。一次,聽老僕人說:我親眼見到吳道子在我家的宗廟中門畫家神時,只見吳先生長筆一揮,瞬間,在家神的頭頂上畫出一個就像圓月似的的圓輪金光,就好像看到真正的月亮似的。所以有的人便稱吳道子為天神。還有一位景公寺的老僧人玄縱說:「吳先生畫成這個寺院的《地獄圖》後,京都裡的人都來觀看。看了之後,便懼怕死後真的會進到地獄中受到應有的懲罰,因此這些人都修心性做善事,連市場的屠夫和魚販都不賣魚肉了,就是因為怕殺生而得到相同報應。」

(ㄓㄥ?)。( zhèng)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姬姓:周宣王公曆前806年封其弟姬友於南鄭(陝西省華縣東,居-Я鄭?閌埃??煩浦;腹??br>2、源出於子姓:子姓鄭氏出自商朝鄭國,商朝滅亡後,子姓鄭人被周朝遷至渭水上游。
3、源自姜姓:姜姓鄭氏出自於齊國開國之君姜太公之後。周初,姜太公之子井叔被封於鄭(今陝西省鳳翔市),以統治子姓鄭人,史稱西鄭。
4、南唐後主李煜之子李從益封鄭王,李煜降宋後,李從益之子元和逃避民間,以父親封號為姓,改名鄭元和。其後人沿之,奉李從益為始祖。
5、金朝女真人石抹氏族、清代滿洲八旗舒穆祿氏和鄭佳氏等亦都改漢姓。

【郡望】

1、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滎陽。
2、洛 陽: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
3、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相當今山東高密一帶。
4、雍 州:東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5、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
6、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

【堂號】

「博經堂」:東漢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歷史名人】

鄭成功
鄭成功(西曆1624-西曆1662),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十五歲入南安縣為「秀才」,再經考試,為南安二十個「廩膳生」 之一,後拜浙江虞山大儒錢謙益為師。所以鄭成功不但能詩、能文,也擅長書法。同時他又耳濡目染父親的各種軍事活動,周邊也圍繞著歷經海上風霜的鄭芝龍親信。西曆1645年,隆武帝詔賜鄭成功,賜姓朱,名成功,封忠孝伯,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掛詔討大將軍印。從此大家尊稱為「國姓爺」。 隆武帝也賜姓給鄭鴻逵之子鄭肇基,人稱鄭肇基為小國姓。

清兵入閩,鄭成功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西曆1662年)鄭軍水師衝過荷軍防線,先在赤嵌樓以北的禾寮港(約在今台南市忠義路靠成功路附近)登陸,接著進占赤?,直逼普羅民遮城,普羅民遮城的荷蘭守將棄城投降,便結束這場「鹿耳門之戰」,鄭成功因而收復台灣。

只是鄭成功待人是非常寬厚的,不但讓所有的荷蘭士兵及家眷都離開,每個人可以帶走多少東西,幾乎都按荷蘭自擬條約中的規定,鄭成功充分展露了尊重與寬容。

事實上,荷、鄭血戰的同時,鄭成功便已著手建設台灣,除了設立官署,清查田籍外,還下令屯田,允許官兵圈地成家,並招募大陸沿海居民來台開墾。因此,雖然荷蘭人敗歸後不到半年,鄭成功便於永曆16年5月8日因病逝世,但在他的努力規划下,一個漢人社會架構已在台灣隱然成形了。

鄭成功,這位西方人眼中的國姓爺,明室賜封的延平郡王,民間信仰廟宇中祭拜的開台聖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才,更是台灣發展史上不能被遺忘的人物。據統計,台灣共有六十三座開台聖王廟,而台南市的「延平郡王祠」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前無古人」,延平郡王祠內的一塊橫匾上所寫,這四個字已道盡鄭成功的一生,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個鄭成功。明朝皇帝賜姓、清朝皇帝給他諡號,能於不同的兩代皆受到當朝肯定的,除了鄭成功外,沒有第二人。


(ㄨㄤ?)。( wá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延用成姓。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還有周平王太孫赤出奔晉國,其子孫為紀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戰國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後人,為紀念被秦滅後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別改姓王。
2、出自於媯姓: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於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於田姓:公曆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少數民族改姓為王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為王氏。

【郡望】

1、太原郡:戰國秦莊王置郡。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後。
3、天水郡:西漢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4、中山郡:漢置郡。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陳留郡:西漢置郡。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
6、河東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7、河南郡:漢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後。

【堂號】

王姓堂號有「三槐」和「槐陰」,其中以「三槐堂」較為有名。

【歷史名人】

王羲之

王羲之(西曆303-西曆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位是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善書法,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位兒子王凝之官位是左將軍,因曾擔任過右軍將軍,所以世稱「王右軍」或是「王會稽」。

王羲之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發現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知道後問:「你為什麼偷我秘笈?」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便笑笑的說:「就是看你枕頭下的《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後,我就會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說:「等到我長大成人,倒不如就教我吧。因為等到我成人,恐怕我小時候的書法才華就會消失了。」父親聽了非常的高興,於是就給他《筆說》。果然不到一個月,王羲之的書法便大有長進。王羲之的母親看見王羲之的進步,便對王策說:「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王策聽了,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往後一定會比我更有名氣。」

當王羲之20歲時,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個個穿戴整齊,刻意保持矜持,希望能夠被選中。卻只有王羲之,好像不知道有人要來提親這件事情,竟然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袒腹嚼餅。欷太尉的人看到後,回去便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王羲之竟然不動聲色的躺在東邊的竹塌上,不禁拍手讚嘆的說:「這就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王羲之楷書以《黃庭經》、《樂毅論》為最,行書以《蘭亭序》為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為最。唐太宗看到後,便視這些書法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王羲之的書法就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據說他的行書真跡《蘭亭序》便隨葬唐太宗。現傳世均為臨摹本。

而在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的儀式,在更換原本的祝祭文的木板時,工人們削去王羲之寫過的木板時,發現他的筆跡竟然透入木板有三分之深!由此可見王羲之雄厚強勁的筆力。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