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首部英雄史詩與傳統文化(二):華抱山白日飛升――華夏正統文化不朽

三新


【正見網2008年10月07日】

一部漢族首部英雄史詩《華抱山》,就是一塊巨大的漢族傳統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共產邪靈在中國人眼前掛了一副「唯物無神」的眼鏡,弄得我們有時居然看不懂這塊「活化石」了,譬如華抱山死後白日飛升的現象,就是一件需要仔細琢磨的事情。在揭示其背後的內涵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長詩中華抱山一生的行跡吧。

明朝(1368-1644)中葉以後至崇禎年間(1628-1644),天災人禍、國亂家貧、民不聊生。江蘇無錫東鄉村民華太師造了一個亭子,取名「龍」亭――

「龍亭」名字傳北京,
嚇壞京城老皇身。
立派欽差傳聖令,
方圓百裡斬滿門。

欽差未到亂紛紛,
男女老少嚇脫魂。
虧得豆腐阿二人聰明,
豆腐乾上「東亭」兩字刻得清。

「勿叫『龍』亭叫『東』亭,
勿信豆腐可作證」。
欽差一看二想三糊塗糊裡糊塗點頭認,
「龍亭」一夜改了名。

龍亭一夜改東亭,
古吳梅裡免遭斬滿門。
但欽差傳旨:斬首可免須謝恩,家家戶戶三日之內要交三兩謝恩銀,
超過期限要捉人。

窮苦的農戶連吃飯穿衣都困難,哪裡拿得出三兩雪花銀啊!於是鴨城村的農人華龍根在大年初一、妻子臨產時被官府抓走,正在此時「哇」的一聲,長歌主人公落地誕生。隨著他「哇」的一聲,鳥雀飛騰,雞鴨叫鳴,天空滾烏雲,滿地黃沙滾,他父親華龍根大吼一聲,全身用力,「軋軋軋軋」麻繩鐵鏈斷成一寸寸,一群抓他的爪牙嚇成了半死人。他沖進房門抱起兒子,剛出胎的孩兒伸出小手揩乾父親的眼睛。老族長帶來官兵一百人,抓走了華龍根,揚言要把嬰兒拋入河中心。

華公帶領鄉親們來為嬰兒慶三朝,並起名叫小龍。族長帶人來要丟小人,看看難下手,便在大年初五凌晨,一群「豺狼」沖進門,搶走小龍。小龍娘走投無路,正想尋短見,忽見河裡一群鴨子團團圍住破襖,口咬、腳劃送到岸邊,突然風向一轉,連東流的九裡河水也改西行,把破襖送到岸腳根。小龍娘抱起破襖包著的小龍,華公趕來將他們母子護送到朱村。

小龍娘奶水不足,小龍食量很大從來吃不飽,但他好像懂得母親的心,從不哭鬧。奇就奇在三個月的小龍又胖又壯又機靈,還能四肢落地爬行。一天,四處尋不見小龍,忽見小龍口含母牛奶頭伴牛困,朱公便日日擠牛奶給小龍飲,小龍日長夜大每天長一寸。小龍的奇事傳出村,老族長又用毒計,指使走狗們乘農忙之機,將小龍偷走,悶死、捏死、踏死後拋上「吼山」餵虎豹狼群。誰知東風吹、春雨淋、春雷鳴,小龍竟然悠悠醒。他連滾帶爬八方找母親,滿身粉碎滿身血,鮮血染滿亂石林。最後竟在山花叢中看到奶頭,吃足吃飽伴奶困,醒來發現不是自己母親,原來是山豬奶脹餵小龍,從此小龍便吃山豬、山羊奶甚至虎奶日長夜大,白天就和它們一起玩耍。吼山上出了個「野小人」的傳聞,使華化、朱公和小龍娘上山尋找,「娘喊一聲震兒心,娘喊二聲震山林」,獅豹鹿兔牛羊豬狗竟伴著母虎身馱小龍來見娘親。母子相抱,「百獸起舞百鳥鳴,百花齊放百草青。」小龍九死一生回朱村,神不知鬼不覺,朱華兩村「窮苦人相助窮苦人」,守口如瓶。

小龍三歲起便拜朱公為師,朱公日教武藝夜教文,小龍過目不忘,真心練本領。軟拳、硬拳、踏木樁、水面飛奔都學會,練石鎖可以丟過橋墩勝過師尊,名聲一大便走漏風聲。縣衙州府通令,華龍根做了「太湖小王」三次打官兵,要捉他妻子引夫君。族長領官兵包圍朱村,幸虧華公趕到朱村叫小龍快藏身。官兵捉住小龍娘,朱公、華公帶領眾鄉親拿起鋤頭鐵耙救苦難人。小龍娘「惜子愛夫護眾鄰」,一頭撞在橋墩喪生。忽聽官船船底一聲「娘親」,流星般從河底跳上橋墩,馱起母親飛奔,眼睛一眨無蹤影,嚇得官兵走狗跑地求水鬼水神饒命。七歲的孩童在朱公幫助下埋葬了母親,就想去找父親。朱公已經獲悉華龍根在太湖為救「太湖大王」之女喪命,大王派人送信,父親教小龍要做公道人,並帶來遺物玉魚,若能配對就成親。 小龍為了不再連累鄉親,也為了拜師學本領,決心離村遠行。小龍人小志大,殷殷拜別母親墳、拜別朱、華兩公眾鄉親,拜別吼山、鴨城、古吳梅裡朱、華村:「小龍勿忘古吳養育恩」。

小龍到了武進,包裹又被偷去,他象海裡無根萍,夜間樹上眠、草裡困,白天到廟會演武場裡學本領,賽過日日換先生。肚裡飢餓就跳入河濱捉魚腥,活剝生咬囫圇吞,還捉了鮮蛇賣錢換鞋襪衣襟、兩年勿吃熟食著地困,竟長得身強力壯如大人。元霄夜,有位武舉人自稱「天下無敵」,二更天擺擺台,以便打不贏時暗箭傷人。各路好漢心裡明白,不願上台。有人看不過去飛身上台,三十個回合不分高低,台下一片歡呼,武舉人暗示手下人放冷箭,上台人一閃躲過,便像燕子翻身落地。原來此人就是到處尋找小龍的朱公,他一眼發現小龍,便對準小龍落下身。可是小龍看到師父受暗損,又聽武舉人出口欺人,便飛身上台,說明「不打擂台打不平」。武舉一拳打來,小龍閃身,舉人拳頭打了板凳,惹得台下笑出聲,小龍使出軟拳、硬拳、變化無窮,打得武舉人搖搖擺擺立勿定,鼻腫臉青難以招架,小龍卻牢記師父教導,得尺退七寸,他退在台角說:下次再來比輸贏。不料武舉一一定要和這九齡兒童再比抱千斤石人,小龍心中有數,請武舉人先抱。想不到武舉人五年前抱石人出了名,如今吃喝玩樂傷了身,使出吃奶力氣,石人紋絲不動。小龍大吼一聲,抱起大石人,從南到北慢步行,再把石人放回原地。擂場上歡聲雷動,看客們自發敲鑼打鼓放爆竹。武舉人如夢初醒尋小人,卻已不見蹤影,從此小人抱石在太湖周圍出了名。

朱公和小龍在密林深處訴離情,叮囑小龍一定學好真本領,近來官府要挖龍根,千萬不可隨便露名聲。從此小龍吃盡千辛萬苦拜求高僧,經嚴格考驗,高僧收為關門弟子。他刻苦練功,學會了水上、湖底來回行,不走石徑、不動松柏樹葉飛上九龍山頂……等等軟硬功夫。有一位來無蹤去無影的女子,送他飯食、鞋襪、衣褲、照顧了他一年零。原來是被小龍父親救出的「太湖大王」之女鳳妹,專程尋找到小龍,最後將小龍父親臨終交給她的玉魚取出來配對相認。小龍按師父囑咐,除掉了禍害百姓已有300齡的鱔魚精。他分十八頓吃了鱔魚精後換筋換骨換了個人,長得背如牆壁胸如門,腿如鋼鐵臂如金,頭如笆鬥耳如升,成了個大頭方耳的天門神。又遵師父之命,打勝了看不起中國人的德國洋人,抱起萬斤假山,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華抱山從此出了名。

本來高僧還要教小龍練「辟穀」,但朱、華兩公來報凶訊:皇帝下旨,派欽差、州、縣三大人,包圍朱、華村,限期三天交出龍根根。華抱山急急拜別師尊趕回朱、華村。正當第三天貪官下令潑油燒村,天空飛下龍、鳳兩人,除了貪官,留下欽差回京奏明昏君。龍鳳兩公在鄉親們勝利喜慶聲中冷靜地在大松林裡議軍情,「朝廷腐敗貪官昏,一反到底才能生。」決定上吼山建立公道軍。公道軍立下「十公道」――

第一公道要平等,
勿許東洋、西洋欺壓中國人;

第二公道要太平,
大官小官勿能貪財害百姓;
第三公道要濟貧,
財主鄉紳勿能盤剝窮苦人;

第四公道要公平,
肩擔販賣秤平鬥滿勿欺人;
第五公道講理性,
軍民人等勿能無理壓善人;

第六公道耕讀勤,
精耕細讀耕讀傳家為根本;
第七公道敬老人,
小輩勿能打罵長輩老年人;

第八公道教小人,
教育小輩習文練武學正經;
第九公道夫妻親,
夫勿嫌妻丑,妻勿嫌夫貧;

第十公道鄰裡親,
銀親金鄰籬笆緊野狗野貓鑽勿進;
十條公道十條令,官、兵、仕、民都要遵,百姓初犯讓三分,
官紳違反勿容情。

華抱山是在族長、貪官、昏君的殘酷迫害下,在苦水裡一步步成長的,至此逼上吼山求公道、公平。老百姓歡呼「歷代換官勿換印,只有公道換乾坤」,華抱山得道多助,武舉人、龍廟師尊、太湖三王都誓與公道大王共死生。他們大擺毒蛇陣、毒蜂陣、鋸藤陣、蘆葦紙船陣、白灰陣、草墩開花陣等等,計謀賽孔明,官兵二年三戰四敗。可是華抱山忒善心,凡求饒兵丁都放生。誰料,那些殺不眨眼的貪官混在小兵之中求饒逃了生,他們施毒計,不僅對吼山公道軍,就連村裡老百姓也斷盡食糧,並在水裡放毒。華抱山為了救眾鄉親,給鄉親送糧送水,最後掩護公道軍突圍到太湖濱,自己孤軍鎮山三月零,華抱山和鳳妹、四金剛、八將軍一起戰死山頂,老百姓上山來,看到了白日飛升的壯觀景象――

說奇怪,話新鮮,
眾人剛到山腳邊,
吼山頂上神靈顯,
好像到了活神仙。
百鳥飛鳴萬蝶翩,
朵朵彩雲耀山巔。

說奇怪,話新鮮,
眾人抬頭望山殿。
忽見抱山身騎金龍活龍現,
風妹身坐彩鳳光耀眼。
金龍彩鳳搖頭擺尾喜開顏,
眾頭領手執大刀和寶劍,
緊緊護衛在兩邊,
彩雲飛船送上天。

從華抱山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其與水滸的區別,《水滸傳》的確是不折不扣的農民起義,可是華抱山的故事只是套著「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表皮,魂魄上終究是大異於水滸,首先:華抱山,又名華小龍,其父華龍根,其子華龍龍,華者,華夏,龍者,龍的傳人,華抱山雖是實有其人,但是華氏家族的姓名在史詩中被有意識的灌注了更深的內涵――華氏家族象徵著華夏民族,代表著龍的傳人,那麼發生在華氏家族那裡的事情就不是宋江晁蓋之流所能比擬的。其次:人們所謂的神話色彩在史詩中比較濃重,但是與其說是神話色彩,還不如說是華抱山以較大篇幅表現了華夏民族人民對神佛的信仰,即使吳承恩寫西遊記師徒四人,腹內早已不以三徒弟為實有,而《華抱山》的歌唱者吟唱華抱山的半神特性,無論是生前萬劫不死的奇蹟,還是死後白日飛升的神妙,心中並無一點虛妄之想,差不多都覺得這的確是華夏神州該有的事實。這也是與水滸相區別的很重要一點。再次:華抱山雖然以暴易暴的組建了「公道軍」,但戰場上「忒善心,凡求饒兵丁都放生」,符合《道德經》所謂:兵者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為之的準則,仔細品味華抱山作為,史詩重點表現了他的「德」,對人有德行,建軍有德政,「十公道」倡導「平等、太平、濟貧、公平、講理性、耕讀勤、敬老人、夫妻親、鄰裡親」,建軍宗旨是「歷代換官勿換印,只有公道換乾坤」,公道換乾坤的意思就是行政手段永遠只能治標,修德天下方能治本。

對神跡的描寫如日,對仁義道德的表現如月,日月之輝,照亮這部史詩,實為漢族正統文化之不可多得的教科書。 如前所述,華氏家族既然已經是華夏民族的象徵,重德敬神的華抱山白日飛升,其背後的內涵也就昭然了:飛升也即不朽,不朽乃是華夏正統文化的精神不朽。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