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2月17日】
正月初一為「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正月初一」因各地方言不同,也叫「大年初一」、「大天初一」、「年初一」。
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周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曆至清朝末年。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公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為元旦,而以公曆一月一日為新年。
開門炮仗拜大年
初一清早,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接下來就是拜年。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親友鄰裡登門拜年:小輩的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平輩的拱手一揖相互道賀。人人相見說的都是拜年的吉祥話。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它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畫雞驅鬼避邪氣
古時正月初一人們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
傳說中有一種神雞。《神異經•東荒經》記述:「蓋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後為報曉雄雞的美稱。
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裡講,度朔山有一棵蟠曲三千裡的大桃樹,樹頂有一隻金雞,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度朔山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過年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
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子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
古人也把元旦叫「雞日」,這與女媧娘娘造蒼生第一天造的就是雞有關,所以古人把新年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谷相稱。三國魏董勛《問禮俗》云:「正月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古人認為五行構成萬事萬物,事物和陰陽之理,雞為陽物,元旦亦屬陽。《太平御覽》引《春秋說解》講到:「雞為積陽南方之象,火陽精物炎上,故陽出雞鳴,以類感也。」《風俗通》也說:「以雄雞著門上,以和陰陽。」雞鳴則天亮,天亮則鬼魅避藏。所以,古人用雞辟邪。梁崇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說:「貼畫雞,或斫鏤五采及土雞於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用雞來辟邪,這也源於雞的特性。《花鏡》言到:「雄能角勝,目能辟邪。」避除邪惡,帶來吉祥,再因雞與「吉」諧音,故稱雞為禳災祈福的吉祥之物。
我國古人這樣重視雞,還在於雞的德行,人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百節年為首」 ,除舊迎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人們將一切美好的願望寄於這一天。